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21:32
原文展示:
月色羡明玉,化光扬素波。
醉吟吾岂敢,能赋属阴何。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耀着如明玉般的清辉,化作波浪般的素色光芒。醉酒吟唱我哪敢自夸,能赋诗歌给这阴冷的夜晚呢?
注释:
- 月色:指的是月亮的光辉。
- 羡:羡慕、仰慕。
- 明玉:形容月光明亮如玉。
- 化光:指月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光。
- 扬:传播、散发。
- 素波:指洁白的波浪,形容月光在水面上的反射。
- 醉吟:醉酒后作诗吟唱。
- 岂敢:哪里敢,表达谦虚。
- 赋:作诗。
- 属阴:归属于阴暗之处,这里指夜晚。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明确的典故,但“月色”与“明玉”的结合,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月亮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清高、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子良,号千山,宋代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脱俗见长,关注自然与人性,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可能是与友人聚会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与自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色为引子,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夜晚,月亮的光辉如同明玉般美丽,映照在水面上,形成了洁白的波浪。诗人通过“羡”和“化”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的谦逊,尽管他在醉意中吟唱,却不敢自夸能为这美丽的夜晚赋诗。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个静谧而高雅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月色的热爱和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我审视,表现出一种淡然、谦逊的态度。
诗词解析:
- 句一解析:诗的开头以月色为主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比作明玉,强调其清澈明亮,展示了诗人对月光的赞美和仰慕之情。
- 句二解析:通过“化光扬素波”,进一步描绘了月光在水面形成的波光粼粼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美感。
- 句三解析:诗人表明自己醉酒吟唱的状态,表达了对自己才能的自谦,认为在如此美丽的夜晚,自己无能为力。
- 句四解析:通过“属阴何”的表达,诗人强调夜晚的阴冷与自己的无奈,使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谦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明玉”,形象生动。
- 对仗: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醉吟的状态,表现诗人对创作的自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月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谦逊,体现了一种高洁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月色:象征着清高、孤独和思乡之情。
- 明玉:代表纯洁与美丽。
- 素波:象征着流动的美,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 醉吟:表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热爱和不拘一格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色羡明玉”中的“羡”是什么意思?
-
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态度是?
- A. 自信满满
- B. 自谦
- C. 不屑一顾
- D. 无所谓
-
“素波”指的是什么?
- A. 黑暗
- B. 波涛汹涌
- C. 洁白的水波
- D. 风浪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表达了对月亮的情感,呈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李弥逊的自谦相比,苏轼的作品则更显豪放与积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