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05:10
原文展示:
横网不遮过客,
渡船时载归僧。
炊菰饭胜炊稻,
采莲歌和采菱。
烟外晚村弄笛,
沙边夜店停灯。
短蓑醉拍铜斗,
我亦年来稍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水乡景象。横跨河面的网并不妨碍过客,渡船在此时载着归来的僧人。炊饭的菰米味道胜过稻米,采莲的歌声和采菱的乐曲交相辉映。晚霞中的村庄传来悠扬的笛声,沙滩边的酒肆也熄了灯光。穿着短蓑衣的我,醉意朦胧地拍打着铜斗,我在这里也已经生活了多年,稍有些本事。
注释:
- 横网:横跨水面的网,通常用来捕捉鱼类。
- 炊菰:用菰米(芦苇的种子)煮的饭,指一种地方美食。
- 采莲歌:指采莲时唱的歌,描绘了轻松愉快的田园生活。
- 弄笛:吹笛子,增添了乡村的生趣。
- 短蓑:短的蓑衣,通常是防雨的衣物。
- 铜斗:古代一种乐器,拍打后发出响声。
典故解析:
- 归僧:古代僧人常常在雨后或黄昏时分归寺。
- 采莲: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纯洁、美好生活。
- 晚村:指黄昏时的村庄,常用来描绘宁静的乡村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约 1338- ?),明代诗人,字君华,号思白,浙江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是“明初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擅长写田园诗和咏怀诗。
创作背景:
《姑苏杂咏》是高启在游历姑苏(今苏州)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水乡风光和乡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水乡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田园生活图景。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过客与归僧的场景,展现了水乡的宁静与和谐。横网不遮过客,意味着水乡的生活是开放和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然而然。渡船载着归僧,体现了水乡的生活节奏与宗教的宁静。
接下来的句子引入了饮食文化,菰饭的美味超越稻米,体现了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采莲与采菱的交融,展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烟外晚村弄笛和沙边夜店停灯,将场景推向了黄昏,营造出一种恬淡而温馨的氛围。
最后两句,短蓑醉拍铜斗,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醉意中的拍打声,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享受。“我亦年来稍能”,则是诗人对自身生活经历的反思,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自豪感,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淡然。
整首诗节奏舒缓,情感细腻,既有对当下生活的享受,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高启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网不遮过客:横跨水面的网并不妨碍过路的人,表现出水乡的开放性。
- 渡船时载归僧:在这样的环境中,渡船正好载着归寺的僧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炊菰饭胜炊稻:地方特产菰米饭的美味超过普通的稻米饭,体现出地方特色。
- 采莲歌和采菱:采莲时的歌声与采菱的乐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
- 烟外晚村弄笛:晚霞映照下的村庄传出笛声,渲染了宁静的氛围。
- 沙边夜店停灯:沙滩边的小酒馆关灯,暗示着夜晚的降临。
- 短蓑醉拍铜斗:短蓑衣的我,酒醉后拍打着铜斗,展示了诗人的洒脱。
- 我亦年来稍能:我在这里生活多年,稍有些本事,表达了对生活的自信与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炊菰饭胜炊稻”,前后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丰富的自然与生活意象,如“莲”、“菱”、“笛”,使诗歌生动形象。
- 比喻:通过“拍铜斗”暗示对生活的感悟,提升了诗的哲理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菰:象征朴素与自然,是水乡特有的植物,体现了地方特色。
- 莲:象征清纯与美好,常用于描绘田园生活。
- 笛:代表音乐与生活的和谐,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 短蓑: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反映诗人的个性与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炊菰饭”主要是什么?
- A. 稻米饭
- B. 菰米饭
- C. 麦饭
- D. 粽子
-
“采莲歌和采菱”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田间的劳动
- B. 夜晚的安静
- C. 船上的歌唱
- D. 乡村的欢乐
-
诗人用“短蓑醉拍铜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洒脱与自在
- C. 失落
- D. 愤怒
答案:
- B. 菰米饭
- D. 乡村的欢乐
- B. 洒脱与自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江村即事》:同样描绘了乡村生活,但更强调了个人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 《渔舟唱晚》:则通过渔舟的意象,反映了水乡的沉静与美好,主题与高启的诗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生活的赞美。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