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5:17
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
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
在广阔的风潭上,夏天的树木层层叠叠,显得格外清新。
低矮的树枝上结满了果实,树叶间隐约可见黄莺的巢穴。
鲜美的鲫鱼被切成银丝,香芹则煮成碧绿的汤羹。
我在船底翻动,怀疑是晚饭的时间已经到了,我要去越中享用晚餐了。
诗中没有特别明确的典故,但“卑枝低结子”可看作对自然生机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风沉郁顿挫,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流亡生涯中,诗人游览何将军山林,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艰辛,因而作此诗以抒发心中情怀。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夏日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自然的美好。开头两句通过“百顷风潭”和“千重夏木”的对仗,展现出山间水域的辽阔和树木的葱郁,形成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接下来的“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则进一步细化了自然的细节,展现出生命的繁衍和生态的和谐,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从自然景观转向生活的实用,描绘了丰盛的晚餐,既有鱼的鲜美,又有蔬菜的清香,展现了诗人在艰苦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享受。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间美好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渗透出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情感基调。
诗中描绘的水面有多大?
A. 一顷
B. 百顷
C. 千顷
诗中提到的鱼是什么?
A. 鲤鱼
B. 鲫鱼
C. 鳜鱼
诗人怀疑什么事情?
A. 太阳落山
B. 晚饭的时间
C. 雨要下
答案:1. B 2. B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