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8:34
圣断锄奸不大声,
传闻侧席迟幽人。
人今天民之先觉,
幡然风俗还振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与思考。诗中提到政府虽然采取了果断措施打击奸邪,但并未大肆宣传。人们在耳闻目睹中,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变化,似乎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良好的风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赵汝腾,字子安,号惭愧,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时局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在宋代,政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诗人以此诗反映了对清明政治的渴望,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复兴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开篇以“圣断锄奸不大声”引入,展现了政府在打击奸邪上的决心,虽不张扬,但效果显著。接下来的“传闻侧席迟幽人”,则表现了社会逐渐觉醒,隐居的人也开始关注社会的变化,暗示着人们的思想转变。最后两句“人今天民之先觉,幡然风俗还振振”更是点明了主题,强调了民众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敏感和响应,象征着人们重新振作、迎接新风气的来临。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清晰,通过对比和反转的手法,表现了从沉寂到觉醒的过程,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前景的乐观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社会风气复兴的期待与信心,体现出对清明政治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圣断”指的是什么?
A. 明智的决断
B. 隐士
C. 普通百姓
“传闻侧席迟幽人”中的“幽人”最可能指的是?
A. 隐居的人
B. 官员
C. 商人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述自然
B. 反映社会风气的复兴
C. 表达个人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赵汝腾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但赵汝腾更侧重于民众的觉醒与风俗的复兴,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衰亡的忧虑和个人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