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范县》

时间: 2025-05-07 09:28:13

诗句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

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尚有隐幽叹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28:13

诗词名称: 范县
作者: 郑燮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
苦蒿菜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尚有隐幽叹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


白话文翻译:
大约四五十户人家环绕着城郭,落花满地,显得一片宁静。
我用苦蒿和野菜送给邻居的和尚,小吏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清贫。
我仍在烛光下隐隐叹息,何曾见过顽固的心态会被驯化?
县门前一尺的距离仍然让我们感到隔阂,更何况君门与紫宸之间的遥远呢?


注释:

  • 郭民:指在城郭外居住的百姓。
  • 落花厅事:落花满地,形容环境的清幽与宁静。
  • 苦蒿菜:一种野菜,通常指生长在田野间的苦味植物。
  • 秃袖鹑衣:形容衣着破旧的样子。
  • 隐幽叹尽烛:在烛光下隐隐叹息,象征生活的孤独和无奈。
  • 县门一尺情犹隔:县门前虽近,但心灵的隔阂依然存在。
  • 君门隔紫宸:指皇宫的高门,与普通百姓的距离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尤其以其山水画和诗词闻名于世。他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社会关怀,常常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创作背景:
《范县》创作于郑燮担任地方官期间,诗中反映了他对乡民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郑燮关注的多是百姓的疾苦与生活。


诗歌鉴赏:
《范县》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通过描绘县城附近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民众困苦的深切同情。诗的开头用“负郭民”引入,展现出一幅平静而又清幽的乡村图景,落花如絮,暗含时光流逝与生命脆弱的哲思。接下来提到的“苦蒿菜把邻僧送”,则表明诗人对邻里关系的重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同时也隐含了生活的艰辛。

“秃袖鹑衣小吏贫”一句,描绘了地方小吏的贫困生活,透过这一形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与官民关系的紧张。后半部分的“尚有隐幽叹尽烛”,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感慨人情冷暖,生活的不易。最后一句“县门一尺情犹隔”,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暗示了即便身处同一地方,心灵的距离也可以是无形的,十分遥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示了郑燮对社会的深切思考与对民生的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五十家负郭民:描述了城郭外的居民,强调人数不多,生活日常。
  • 落花厅事净无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环境。
  • 苦蒿菜把邻僧送:表现出诗人对邻里的关心,尽管材料简单,却蕴含深情。
  • 秃袖鹑衣小吏贫:揭示出基层小吏的贫困与生活艰难,反映社会的贫富不均。
  • 尚有隐幽叹尽烛: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借烛光来象征生命的脆弱。
  • 县门一尺情犹隔:即使地理上接近,心灵的隔阂却依然存在。
  • 况是君门隔紫宸: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严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超物理上的距离。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落花厅事”用落花比喻环境的宁静。
  • 对仗工整,如“秃袖鹑衣”和“苦蒿菜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手法在“隐幽叹尽烛”中表现出人对环境的感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县城与乡村的描绘,探讨了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与心灵的孤独,反映了郑燮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与关怀,传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在社会等级分明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苦蒿菜:代表了生活的艰辛与简单。
  • 县门:象征着官民之间的距离与隔阂。
  • 烛光:象征着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燮的《范县》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A. 城市繁华
    B. 乡村宁静
    C. 农田丰收
    D. 战争场景

  2. 诗中“县门一尺情犹隔”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与朋友的距离
    B. 官民的隔阂
    C. 亲情的温暖
    D. 自然的美丽

  3. “苦蒿菜把邻僧送”中“苦蒿菜”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生活的简单与艰辛
    C. 诗人的孤独
    D. 乡村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同样关注民生,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y 杜甫:同样反映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

诗词对比:

  • 郑燮 vs. 杜甫:两位诗人均关心社会民生,郑燮在细腻描绘乡村生活中表现出无奈与孤独,而杜甫则在大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虽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与情感基调略有差异。

参考资料:

  • 《郑燮诗词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启母庙 杨花词三首 封禅碑 闻角叹 同仲宝风雨中过德麟留宿以夜未央为韵分得未 次和答张誾寄灵寿杖 次和答张訚寄灵寿杖 道中即事呈岑使君吏部次和德麟韵三首 其二 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清朗山月甚明因以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为韵诗各六句 其二 登嵩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黑字旁的字 卫跸 黄字旁的字 颓玉 怀金拖紫 麻字旁的字 代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宽重 膘壮 混淆黑白 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马革盛尸 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齲字旁的字 呼天叫地 屮字旁的字 终始如一 曹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