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2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21:05
春日杂咏九首
李弥逊 〔宋代〕
幽棲足春事,晴日苦相催。
屐齿穿沙隐,筇须碍竹回。
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
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
在这春天的日子里,隐居的生活正是最愉快的享受,然而晴朗的日子却让我感到焦急。
木屐的鞋印在沙地上隐隐可见,手中的竹杖却阻碍了我在竹林间的行走。
春风的景色刚刚转变,残留的雪花似乎想要欺负梅花。
我自是来这里的次数不多,柴门每天都开着,欢迎我的到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诗人可能正处于一个隐居的状态,感受到春暖花开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本诗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春日的感受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的开头“幽棲足春事”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惬意,伴随而来的“晴日苦相催”则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外界催促的无奈。接下来的“屐齿穿沙隐,筇须碍竹回”通过细节描绘了诗人行走于自然中的状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中“风光初转蕙,残雪欲欺梅”的意象表现了春天的转瞬即逝,残雪与梅花的对立又象征着春冬交替的微妙变化,增加了诗的层次感。最后一句“自是经过少,柴门日日开”则传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柴门的开放象征着友好的接纳与温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隐居的乐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
A. 愉快
B. 焦虑
C. 忧伤
D. 无所谓
诗中“屐齿穿沙隐”表现了什么?
A. 行走的轻松
B. 对自然的疏离
C. 生活的忙碌
D. 对春天的无感
“柴门日日开”象征着什么?
A. 隐居的孤独
B. 生活的热情
C. 对外界的拒绝
D. 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春晓》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早晨的宁静与生命的复苏,而《春日杂咏九首》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隐逸的生活。两者共同展现了春天的多样性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