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寒地百姓吟(为郑相其年居河南畿内百姓大蒙矜恤)》

时间: 2025-04-24 20:24:34

诗句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24:34

原文展示: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白话文翻译:

在没有火的寒冷土地上,我只能睡在地上,半夜里只听到人们的呼号。
寒冷的箭矢从何而来,像刺人的荆棘针一样,让人受尽折磨。
霜冻吹破了四面的墙壁,苦痛无处可逃。
高堂上敲钟饮酒,直到天亮才听到烹饪的声音。
寒冷的人宁愿变成蛾子,去烧死那美丽的脂膏。
美丽的脂膏在仙境的罗网中,被虚幻地包围着,经历了千万次的遭遇。
最终只会落地而死,踏地而游荡。
游荡的人又是谁呢?是那位心情郁郁的君子。

注释:

  • 炙地:指没有火的地面,形容寒冷。
  • 冷箭:比喻寒冷袭来,令人感到痛苦。
  • 棘针:形容刺人的风寒。
  • 高堂:指高大的房屋,通常是富贵人家的住所。
  • 华膏:指美丽的脂膏,象征富贵的享受。
  •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此处指忧愁的士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氏,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悲凉的情感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而著称。他的诗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寒地百姓吟》写于唐代,正值天灾人祸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百姓在寒冷中受苦的场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诗歌鉴赏:

《寒地百姓吟》是一首深情而沉重的诗作,展现了唐代社会动荡时期,百姓在严寒和困苦中挣扎求生的悲惨景象。诗中开头两句“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以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寒冷的夜晚,百姓在无火的情况下只能在地上睡觉,周围充满了痛苦的呼号,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助和绝望。

接下来的“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则将寒冷的痛苦形象化,仿佛有无形的箭矢和荆棘在刺痛着人们的肌肤,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苦痛感。此时,诗人不仅是在描述具体的外在环境,更是在描绘一种内心的煎熬。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则对比了富贵与贫苦,暗示了上层社会的奢华与底层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将寒者的愿望与自然界的生死循环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无助、悲惨与倔强,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火炙地眠:没有火焰的土地上只能在寒冷中睡觉。
  2. 半夜皆立号:深夜时分,周围传来痛苦的呼号声。
  3. 冷箭何处来:寒冷的侵袭如同无形的箭矢,令人受尽折磨。
  4. 棘针风骚劳:刺人的寒风如荆棘般刺痛着身体。
  5. 霜吹破四壁:霜冻穿透了四周的墙壁,象征着无处可逃的苦痛。
  6. 苦痛不可逃:深重的苦痛是无法逃避的。
  7. 高堂搥钟饮:在富贵人家的高堂上敲钟饮酒。
  8. 到晓闻烹炮:直到天明才听到烹饪的声音,暗示着富人生活的奢华。
  9. 寒者愿为蛾:寒冷的人宁愿化作蛾子,象征着对死亡的渴望。
  10. 烧死彼华膏:愿意去烧死那美丽的脂膏,暗示着对富贵享受的无奈。
  11. 华膏隔仙罗:美丽的脂膏被仙境的网罗隔开,象征着高不可攀的奢华。
  12. 虚绕千万遭:经历了无数次的遭遇,暗示着无数苦难的轮回。
  13. 到头落地死:最终只会落得一死,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14. 踏地为游遨:在死亡面前只能游荡,象征着对生死的无奈。
  15. 游遨者是谁:游荡的人又是谁呢?
  16. 君子为郁陶:是那位心情郁郁的君子,暗指有德行的人对社会苦难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冷比作“冷箭”,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
  • 对仗:如“高堂搥钟饮”和“到晓闻烹炮”,形成对比,突显社会差距。
  • 拟人:将寒风、霜冻等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百姓在寒冷中的苦痛,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冷:代表苦难与绝望的环境。
  • 蛾子:象征着对死亡的渴望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 钟声:象征着富贵生活的对比,提醒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平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火炙地眠”的意思是什么?

    • A. 有火的地方睡觉
    • B. 在没有火的地上睡觉
    • C. 在温暖的床上睡觉
  2. 诗中提到的“高堂”指的是什么?

    • A. 富贵人家的房屋
    • B. 一座寺庙
    • C. 一个市场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 A. 冷箭
    • B. 蛾子
    • C. 钟声

答案

  1. B
  2. A
  3. A、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社会苦难的深切关注,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对国家的影响,而《寒地百姓吟》则着重描绘了个体的生存困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和尧夫打乖吟 登单州城楼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山中早起 晓望 题建造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之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仗义行仁 摅抱 火灾 姿结尾的成语 谷字旁的字 伙器 波澜老成 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虎字头的字 语不择人 被发文身 黄屋左纛 暮景桑榆 响结尾的成语 对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