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2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24:34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在没有火的寒冷土地上,我只能睡在地上,半夜里只听到人们的呼号。
寒冷的箭矢从何而来,像刺人的荆棘针一样,让人受尽折磨。
霜冻吹破了四面的墙壁,苦痛无处可逃。
高堂上敲钟饮酒,直到天亮才听到烹饪的声音。
寒冷的人宁愿变成蛾子,去烧死那美丽的脂膏。
美丽的脂膏在仙境的罗网中,被虚幻地包围着,经历了千万次的遭遇。
最终只会落地而死,踏地而游荡。
游荡的人又是谁呢?是那位心情郁郁的君子。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氏,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悲凉的情感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而著称。他的诗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寒地百姓吟》写于唐代,正值天灾人祸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百姓在寒冷中受苦的场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切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寒地百姓吟》是一首深情而沉重的诗作,展现了唐代社会动荡时期,百姓在严寒和困苦中挣扎求生的悲惨景象。诗中开头两句“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以极简的语言描绘了寒冷的夜晚,百姓在无火的情况下只能在地上睡觉,周围充满了痛苦的呼号,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助和绝望。
接下来的“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则将寒冷的痛苦形象化,仿佛有无形的箭矢和荆棘在刺痛着人们的肌肤,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苦痛感。此时,诗人不仅是在描述具体的外在环境,更是在描绘一种内心的煎熬。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则对比了富贵与贫苦,暗示了上层社会的奢华与底层人民的苦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将寒者的愿望与自然界的生死循环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无助、悲惨与倔强,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百姓在寒冷中的苦痛,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无火炙地眠”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高堂”指的是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社会苦难的深切关注,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战乱对国家的影响,而《寒地百姓吟》则着重描绘了个体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