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时间: 2025-08-02 05:18:13

诗句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05:18:13

原文展示:

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孟郊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
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
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科举失利后的愁苦和对友人的留别之情。诗中描绘了与日月同照的孤独影像,尽管身处长安,却因心中愁思而显得格外孤寂。正如黄莺在鸣叫,却无法唤醒那些瑶草的春生。诗人用“云”与“身”的对比,表达了漂泊与归属的感慨,最终寄情于江边,吟唱着楚地的情怀。

注释:

  • 鶗鴂:即黄莺,歌声清脆,象征春天。
  • 瑶草:传说中的一种美丽草木,象征美好与希望。
  • 嵩之阳:指嵩山的阳光,象征故乡与归属。
  • 白蘋:水边的一种植物,象征离别与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闻名。出身于贫寒之家,历经坎坷,成功后却因科举失利而感慨颇多,其诗歌常流露出孤独与忧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郊科举失利之后,他在长安的生活经历了一段苦涩而孤独的时光,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知己的留别之情,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失意中的愁苦与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留恋。开篇“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便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人以日月相照的影子为引,暗示着他虽然与天地共存,却因心中愁绪而显得孤单无助。接着,诗人通过“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进一步深化了失落感,黄莺的鸣叫与瑶草的枯萎,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与春天的无情。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用“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宿的渴望,云的飘忽和身的漂泊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他无所归依的痛苦。而“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离别的无奈与楚地情怀的吟唱,白蘋的吟唱仿佛在诉说着他心底的忧伤。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共照日月影: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月同辉,暗喻诗人与天地一同存在。
  2. 独为愁思人:即使与日月同照,内心仍然充满愁苦与思念,强调孤独感。
  3. 岂知鶗鴂鸣:黄莺在鸣叫,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但与诗人的愁苦形成对比。
  4. 瑶草不得春:美好的事物无法生长,表现诗人失去希望的无奈。
  5. 一片两片云:云的飘忽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6. 千里万里身:身处远方,感受到的孤独与无根。
  7. 云归嵩之阳:向往故乡的情感,云归故里,象征归属的渴望。
  8. 身寄江之滨:虽然身在江边,却无归属之感,强调流浪者的孤独。
  9. 弃置复何道: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问自己何去何从。
  10. 楚情吟白蘋:吟唱楚地的情感,寄托对故乡与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归嵩之阳”,将云与归属进行对比,增强诗意。
  • 拟人:如“鶗鴂鸣”,赋予动物情感,增强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因科举失利而产生的失落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不仅有个人的悲伤,也带有对人生的普遍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光明与希望,代表生命的常态。
  • 鶗鴂:象征春天与生命力,反衬诗人内心的失落。
  • 瑶草:象征美好与希望的事物,表达失去的痛苦。
  • :象征流动与无常,体现诗人漂泊的生命状态。
  • 白蘋:象征离别与愁苦,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共照日月影”中“共照”的意思是? A. 一起照耀
    B. 分开照耀
    C. 只照耀自己
    D. 不照耀

  2. 诗中提到的“鶗鴂”指的是哪种动物? A. 麻雀
    B. 黄莺
    C. 乌鸦
    D. 燕子

  3. “云归嵩之阳”中的“嵩之阳”指的是? A. 太阳的方向
    B. 嵩山的阳光
    C. 归故乡的路
    D. 白云的飘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孟郊的这首诗更为沉郁,表现了个体对失落的深刻感受,而李白则在孤独中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寄乐天 崔徽歌 送杜元颖 咏廿四气诗 春分二月中 桐孙诗(后元和十年诏召入京及通州司马以后诗) 西州院(东川官舍) 与李十一夜饮 哭女樊四十韵(虢州长史时作) 梦昔时 牡丹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神超形越 洛沬 痿痿羸羸 善败由己 东海鲸波 贫闲 遁世离俗 犬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握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秝禳 羊字旁的字 柔远怀来 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择人而事 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