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7:13
焚修六七龄,内外已圆成。
教相论因果,冥心契死生。
纸窗应自白,花砌本无情。
燕坐观浮世,谁非走利名。
在焚香修行的六七年间,内心与外在都已趋于圆满。
老师教导我们讨论因果法则,心中默契生死的道理。
纸窗外的世界应当自我反思,花坛中的花朵本无情感。
燕子静坐观察这浮华的世界,谁又不是在追逐名利呢?
何执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具哲理性和反思性,表现对人生、因果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修行期间,表达了对生命、因果和世俗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名利的追逐与内心修行的矛盾。
《题寿师塔南轩》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修行与世俗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深刻的思考。首句“焚修六七龄”,直接引入了诗人的修行经历,显示出他对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变化。接下来的“教相论因果”,则将焦点转向师友间的讨论,这不仅是对因果法则的探讨,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通过“纸窗应自白”,诗人提醒我们关注内心,反思外部世界的真实与虚假。“花砌本无情”则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的无情与人世的繁华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最后一句“谁非走利名”,则是对世间人们追逐名利的无奈揭示,表现了诗人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含蓄,意象丰富而深邃,既有个人的修行体验,又有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整首诗通过修行与世俗的对比,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因果法则,表现出对名利追逐的反思。诗人通过个人的修行经验,表达了对世间浮华的质疑与内心的宁静追求。
诗中提到的“因果”指的是什么?
A. 因与果的关系
B. 生活的快乐与痛苦
C. 名与利的追逐
“纸窗应自白”中的“纸窗”代表什么?
A. 自己的内心
B. 外部世界
C. 自然景观
诗中强调的修行年限是:
A. 六七年
B. 五年
C. 八年
何执中的《题寿师塔南轩》与杜甫的《登高》均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追索,前者更关注于因果与名利的反思,后者则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及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