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九月九日登龙山》

时间: 2025-05-09 19:23:08

诗句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9:23:08

原文展示

《九月九日登龙山》
作者:张九龄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九月九日登上龙山所感受到的深秋时节的情景与情感。郡庭常常感到窘迫,我在凉爽的野外寻求宽广的视野。楚地的客人正值秋天的凛冽时刻,站在桓公的旧台上。清风明媚的日子里,我眺望着江山的苍茫,远望的地方显得多么萧条,留在这里让我感到惆怅。东边的夏天已然变得宽阔,西边的荆门依然壮丽。虽然险处与平坦的道路在历史上有所不同,古今的情景又岂能相同?先贤早已无法相见,然而老一辈的人仍然可以寻访。感怀往昔,伤痛昔日的人,挥洒泪水感慨前人的工匠。我自成一体,虽然散漫,但从未忘记内心的幽静与雅致。际遇并非出于欲望,来往之间也无妄想。为国家带来多次的幸运,离开故国却遭受流亡。暂且在篱下观菊,听听郢中的古曲。灌园又有何意义,逃避于陵墓又有何妨?

注释

  • 窘束:困窘、受限的样子。
  • 昭旷:光明而宽广的景象。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游子。
  • 桓公:指春秋时期的桓公,历史上的名人。
  • 清明:指天气晴朗,清风徐来。
  • 极远:遥远的地方。
  • 萧条:凋零、荒凉的状态。
  • 夷险:平坦与险峻。
  • 先贤:指古代的贤人。
  • 故老:年长的人。
  • 投吊:哀悼、怀念。
  • 挥斤:挥动手中的工具,指感慨。
  • 疏散:散漫、分散。
  • 幽尚:内心的静谧与高雅。
  • 际会:相遇、相聚。
  • 无妄:没有妄想。
  • 泛篱下菊:在篱笆下观赏菊花。
  • 聆郢中唱:听郢中歌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陵,唐代诗人、政治家,官至宰相。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节日有登高、赏菊、饮酒的习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政治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登龙山》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考的诗作,展现了张九龄在重阳节时的内心情感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古人、故土的怀念。开头以“郡庭常窘束”引入,展现了作者的困窘与无奈,接着转向对秋日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站在桓公的旧台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渺小,产生了惆怅的情绪。

诗中有许多古典意象,如“清明风日好”、“桓公旧台”,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历史文化素养,也引发了对过往的深思。尤其是“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的句子,深刻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当下人事的无奈。最后,诗人以“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收尾,将情感引向自然与生活,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庭常窘束:描绘了诗人身处的郡庭环境,感受到的压抑与窘迫。
  2. 凉野求昭旷:表达了诗人渴望逃离这种窘迫,寻求开阔与自由的心情。
  3. 楚客凛秋时:引入秋天的气氛,强调时节的变化。
  4. 桓公旧台上:历史的回响,诗人站在历史的见证上,感慨万千。
  5. 清明风日好:描绘了美好的天气,形成与内心惆怅的对比。
  6. 历落江山望:远眺江山,感受到历史的巨大与个人的渺小。
  7. 极远何萧条:感慨远方的孤寂与凋零。
  8. 中留坐惆怅:在此处停留,感到无尽的惆怅。
  9. 东弥夏首阔:描绘东边的宽阔与蓬勃。
  10. 西拒荆门壮:西边的壮丽景象,形成对比。
  11. 夷险虽异时:论及古今的不同。
  12. 古今岂殊状:强调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不同。
  13. 先贤杳不接:感慨古人已去,无法再见。
  14. 故老犹可访:但仍能与老者交流。
  15. 投吊伤昔人:怀念古人,感伤往事。
  16. 挥斤感前匠:感慨前辈的辛劳与成就。
  17. 自为本疏散:自我反省,虽有散漫但仍有内心追求。
  18. 未始忘幽尚:始终不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高雅。
  19. 际会非有欲:相聚并非出于欲望。
  20. 往来是无妄:相往并无妄想。
  21. 为邦复多幸:为国带来幸福与安宁。
  22. 去国殊迁放:离开故国,遭受流亡。
  23. 且泛篱下菊:暂时观赏菊花,享受生活。
  24. 还聆郢中唱:听听古曲,感受文化。
  25. 灌园亦何为:灌园的意义何在,表明对生活的思考。
  26. 於陵乃逃相:逃避与人生的思考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变迁。
  • 对仗:如“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展现了工整的句式美。
  • 排比:多个句子表达相似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连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探讨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孤独,表达了对故土和古人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展现了追求宁静与高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山:象征着高远与隐逸,是诗人思考与感悟的地方。
  • 菊花:象征清雅、高洁,代表诗人对生活的追求。
  • 桓公旧台:历史的象征,代表着岁月的积淀与变迁。
  • 秋天:象征凋零与无常,隐喻人生的变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月九日登龙山》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九龄
    • C. 杜甫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桓公”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春秋时期
    • B. 汉朝
    • C. 唐朝
    • D. 宋朝
  3.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清雅
    • C. 哀伤
    • D. 幸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侧重于兄弟间的情感,展现了浓厚的思乡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与解析》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题旧写真图 斋戒满夜,戏招梦得 对镜 哭崔二十四常侍 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 永崇里观居 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 叹发落 池鹤八绝句。鸢赠鹤 鹦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口字旁的字 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无非 祸出不测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米字旁的字 轻屦 屮字旁的字 包含碳的词语有哪些 足字旁的字 越鸟巢南枝 满袖春风 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拖家带口 先资 齿字旁的字 枉路 销结尾的成语 宛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敢问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