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时间: 2025-07-28 11:22:50

诗句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1:22:50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
张九龄 〔唐代〕

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课最力已陈,赏延恩复博。
垂衣深共理,改瑟其咸若。
首路回竹符,分镳扬木铎。
戒程有攸往,诏饯无淹泊。
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外交派遣的感慨。每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计,许多国家都纷纷来到河洛。国家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奖励也更加丰厚。衣服轻垂而理智深邃,乐器的音调和谐如同万物一样。出发的道路上回响着竹符的声音,分道扬镳的地方传来木铎的鸣响。出发时应有明确的方向,皇命的饯行不应滞留在水边。天象变动昭示着国家的命运,殷勤的心意在于人民的疾苦。持之以恒的希望依旧在心,愿天命能够如期实现。行走在前的,应当自我奋发,春天耕作秋天才能获得丰收。

注释:

字词注释:

  • 上计: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国家大事的讨论。
  • 趋河洛:指各国使者纷纷前往河洛,即洛阳,古代的政治中心。
  • 授赏:给予奖励。
  • 垂衣:衣服轻垂,形容从容不迫的态度。
  • 木铎:木制的铃铛,古时用于通知和召集。

典故解析:
“河洛”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文化传承。“春耕秋获”则是农耕文化的体现,表达了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成果的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志远,唐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他以清雅的诗风和深厚的学识而著称,曾担任宰相,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诗中借助对外交使节的送别,表达了对国家政策、外交事务的关注与期待。

诗歌鉴赏: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是一首充满豪情和责任感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国家事务的繁忙与重视,三年一度的朝集使者的送别,体现出国家政治生活的规律与制度。诗的用词非常考究,字句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万国趋河洛”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国际交往与国家的地位。

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寄托,强调了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昭晰动天文”一语,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隐含着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通过“春耕秋获”的比喻,张九龄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人们奋发向上,把握时机,努力耕耘,以期获得丰厚的回报。

整首诗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张九龄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年一上计:每三年召开一次大计,强调国家治理的周期性。
  2. 万国趋河洛:各国使节纷纷前来洛阳,显示国家的国际地位。
  3. 课最力已陈:政策已经明确,强调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4. 赏延恩复博:奖励丰厚,体现出国家给予外交使者的恩惠。
  5. 垂衣深共理:衣服轻垂,意指从容,内心深邃的理智。
  6. 改瑟其咸若:音律和谐,象征着和谐的社会秩序。
  7. 首路回竹符:出发的路上,竹符的声音回响,形象生动。
  8. 分镳扬木铎:分道扬镳,木铎在耳,暗示各自的使命与责任。
  9. 戒程有攸往:出发时应有明确的方向。
  10. 诏饯无淹泊:皇命的饯行不应滞留,强调时效性。
  11. 昭晰动天文:天象变动与国家命运相连,显示自然与人文的联系。
  12. 殷勤在人瘼:关注人民疾苦,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怀。
  13. 持久望兹念:持之以恒的希望寄托于此。
  14. 克终期所托:希望能够实现托付的使命。
  15. 行矣当自强:行走在前者应自我努力。
  16. 春耕庶秋获:春天耕作,秋天收获,强调通过努力得到成果。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大多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春耕秋获”象征着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 拟人:将天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出诗人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强调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激励人们努力拼搏,以实现个人和国家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洛:象征国家的中心与权威,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重心。
  • 竹符:象征着古代的传令与使命,强调了使命感。
  • 木铎:象征着召集与提醒,暗示着责任与义务。
  • 春耕秋获:反映农耕文化,象征着努力与成果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国趋河洛”主要反映了哪个方面的情况?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2. “春耕秋获”比喻的是:
    A. 努力与结果
    B. 农业的发展
    C. 季节的变化

  3. 诗中提到的“木铎”象征着:
    A. 和平
    B. 召唤与责任
    C. 财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国家的壮丽。

诗词对比:
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国家的关切与希望,但张九龄更侧重于外交与政策,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民生疾苦与战争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张九龄诗文集》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查询

宫词八首 其四 宫词八首 其二 半山次韵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二十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九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八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六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三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二 南郊庆成口号二十首 其十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清澈 偪剥 门字框的字 枝叶扶疏 忻畅 反文旁的字 祖逖之誓 烂肠草 子字旁的字 疋字旁的字 师老兵破 之子于归 葺屋 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东飘西徙 丶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