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3:57
与生公寻幽居处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
及此云山去,窅然岩径好。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
清谐欣有得,幽闲欻盈抱。
我本玉阶侍,偶访金仙道。
兹焉求卜筑,所过皆神造。
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
不种缘岭竹,岂植临潭草。
即途可淹留,随日成黼藻。
期为静者说,曾是终焉保。
今为简书畏,只令归思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厌倦世俗生活,寻找幽静处所的心情。来到这云山之地,隐秘的岩石小径让人感到十分美好。似乎进入了武陵源,与隐居的汉代老人相逢。心中清静和谐,愉悦得意,悠闲自得。诗人原本是王宫中的侍者,偶尔来访仙道,今天在此寻找居所,所经过的地方皆是神灵所造。岁末时节,树林开始吐绿,晚日映照在悬崖上显得格外明亮。不在山岭上种竹子,难道不在临潭边种草吗?便在路途中驻足,随日光变化,形成美丽的水草。希望能与静者谈道,曾经是归隐的理想。如今却因简陋的书信而感到忧虑,只能让思念归于浩瀚。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风清新、典雅,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创作于张九龄晚年,正值唐代盛世,他在政治生涯中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官场生活,内心渴望逃避尘世纷扰,寻求恬淡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展现了张九龄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描绘云山、岩径、树林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逃避世俗的愿望。开篇即以“同方久厌俗”引入,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接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张九龄在诗中提到“疑入武陵源”,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诗意,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展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尤其是“岁晚林始敷,日晏崖方杲”,描绘出秋冬交替的自然景象,反映了生命的变化与哲理。
最后,诗人表达出对静谧生活的期望,渴望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探讨人生哲理。整首诗通过清新脱俗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隐逸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了对自由、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张九龄的《与生公寻幽居处》表达了诗人对怎样生活的向往?
A. 追求权力
B. 隐居生活
C. 奔波劳碌
D. 享乐主义
诗中“疑入武陵源”指的是哪种意境?
A. 纷扰的城市
B. 追求名利
C. 理想的隐居地
D. 返璞归真
诗中提到“岁晚林始敷”,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冬
D. 年初
张九龄的《与生公寻幽居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前者更强调与友人的交流与愉悦,后者则沉浸于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