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49:56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
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
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
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
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
探索神秘的事物谁说是遥不可及,
忘却了内心的忧虑与烦恼。
日复一日寻求深奥的意义,
仿佛置身于神仙的世界。
攀登险峻构筑的灵室,
奇妙的创作并非人力所能。
深邃的洞穴黑暗无底,
那独特的庭院恍如一场梦境。
怎能比得上武安的凿石,
就像自然而然地与茅山相通。
造物主的良苦用心,
游玩嬉戏才是真正的快乐。
仍然希望咽下那如玉般的液体,
从此升向云端。
呼喊着大家一起携手,
清凉地乘风而行。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容,号少室,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他在诗歌、散文和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以其清新高远的风格著称。张九龄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本诗作于张九龄与友人游览石窟山时,受到其壮丽景色和深邃洞穴的启发。诗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世纷扰的超脱与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与生公游石窟山》是张九龄在游历石窟山时所作,整首诗以"探秘"为引子,开启了一段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便以“探秘孰云远”引入,抒发了对神秘事物的探索热情,接着通过对“日寻高深意”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整首诗意象丰富,既有神仙的超然,又有自然的奇妙,张九龄通过对石窟深邃与神秘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在情感上,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抛却世俗的纷扰,向往那种“嬉游乃惬衷”的自在生活。诗中“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的描绘,既让人感受到石窟的神秘无尽,又仿佛置身于梦境,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索。
整首诗在用词上清新脱俗,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理思考,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自然与心灵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张九龄作为诗人的独特风格。
整首诗通过对石窟山的描写,表达了张九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对心灵自由的向往。诗中所蕴含的“探秘”精神,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中“探秘孰云远”意指什么?
A. 探索神秘的事物
B. 神秘的事物遥不可及
C. 忘却烦恼
D. 以上皆是
“潜洞黝无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A. 黑暗而无尽
B. 美丽的风景
C. 人生的哲理
D. 欢乐的游玩
诗中提到的“武安”指的是?
A. 武安君
B. 一位道士
C. 诗人的朋友
D. 以上皆是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张九龄的《与生公游石窟山》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深邃的探索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豪放的气质。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