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7:24
吟斋漳水滨,孤僻度残春。
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
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
在漳水边吟咏,独自安静度过这残春。
我常常高兴于诗歌没有烦恼,不担忧家境更加贫困。
远处传来的钟声是寺庙的,周围的山色映照着邻里。
门前有谁来拜访,僧人来访难道会厌烦频繁吗?
作者介绍:
潘阆,字子华,号吟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的情景,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暮春时节,作者在漳水边的隐居生活中,感受到孤独与宁静,并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虽处贫困,但内心却充满对诗歌的热爱与享受。
《暮春漳川闲居书事》是一首颇具田园气息的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居住在漳水边的生活状态。首句“吟斋漳水滨”,既点明了环境的优美,也暗示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随着季节的推移,诗人感到春天的逝去,但并未因此感到悲伤,反而通过“长喜诗无病”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家更贫”,但诗人并不以物质的贫乏来衡量生活的幸福,反而认为精神的满足更为重要。
接着,诗中提到“钟声来远寺”,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远离尘嚣的氛围。周围的山色与邻里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面。最后两句“门有谁相访,僧过岂厌频”,表现出诗人对来访者的宽容态度,尤其是对僧人的频繁造访,他并不觉得厌倦,反而感受到一种人情的温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闲适生活与对诗歌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吟斋”代表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对仗(如“钟声来远寺,山色遍诸邻”),以及意象(如“漳水”、“钟声”)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和对人情的温暖。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吟斋漳水滨”中的“吟斋”指什么?
诗人对“家更贫”的态度是?
诗中“钟声来远寺”体现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