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1:55
灵隐寺 作者: 宋之问 〔唐代〕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在鹫岭上,山峦郁郁葱葱,龙宫似乎被宁静所封锁。
从楼上可以观赏到海上的日出,门前则对着浙江的潮水。
桂花在月光下凋落,芬芳的香气飘散在云外。
我攀着藤萝登上远处的塔,砍伐的树木去取泉水显得遥远。
霜降后花朵更加繁盛,冰雪轻薄时叶子未曾凋零。
年长的我依旧心怀异想,试图寻找对抗烦嚣的方式。
等到走上通往天台的路,看见余下的石桥。
宋之问,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后期诗风转向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常以细腻的笔触及丰富的意象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灵隐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灵隐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诗人在此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灵隐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灵隐寺及其周围壮丽景色的赞美。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鹫岭的秀美,龙宫的静谧,以及楼观的壮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展现出一种生命力与希望,虽经历寒霜,依然绽放生机。最后的“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不仅描绘了前往天台的路途,更暗示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整首诗融自然与哲思于一体,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描绘灵隐寺的自然景观,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期望。
诗中“龙宫锁寂寥”是指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幽静的环境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桂子月中落”描绘了什么意象?
A. 秋天的凋零
B. 生命的繁盛
C. 花的芬芳
答案:C
“待入天台路”暗示了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坚持的信念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A
相关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该诗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