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闻戴敬夫由越入闽》

时间: 2025-05-02 13:27:39

诗句

湖县忽离群,兵车谅未闻。

揭竿真草草,暴骨竟纷纷。

秋隔苕花岸,心悲建业云。

遥思于役意,不为武夷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7:39

原文展示

闻戴敬夫由越入闽
作者:邢昉

湖县忽离群,兵车谅未闻。
揭竿真草草,暴骨竟纷纷。
秋隔苕花岸,心悲建业云。
遥思于役意,不为武夷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突然离开湖县,四周的人都不见了,前方的战车声也似乎听不到。揭竿而起的斗争是如此艰难,满地的尸骨令人心痛。秋天的季节已经隔着苕花的岸边,我的心中悲伤如同建业的云雾。遥想在外征战的情形,不是为了武夷的君王。


注释

字词注释

  • 湖县:指的是一处地名,作者在此地离开。
  • 兵车:战争中的车辆,象征着战乱。
  • 揭竿:指起义或反抗的象征,揭起竹竿表示反叛。
  • 暴骨:指暴露在外的尸骨,形容战争的残酷。
  • 苕花:指一种水生植物,诗中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
  • 建业:古地名,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城市,象征着纷乱的政局。
  • 武夷君:指武夷山地区的统治者,这里指代征战的目的。

典故解析

  • 建业:历史上建业为东吴的都城,代表着历史上兴衰的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 武夷君:武夷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常被文人歌颂,诗中提及有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邢昉,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著称,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局的关心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剖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年代,诗人可能亲历了战乱,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通过个人的离愁和对战乱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短短的四联,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对离别、战争和故乡的复杂情感。开篇“湖县忽离群”,短促而有力,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与迷茫的状态。接着“兵车谅未闻”则暗示着战乱的来临,令人不安的气氛愈加浓厚。诗人运用“揭竿真草草,暴骨竟纷纷”来反映战斗的惨烈,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警醒,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和平的渴望。

“秋隔苕花岸,心悲建业云”中,苕花的秋色与建业的历史交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诗人心中的忧伤愈发明显。最后,诗人以“遥思于役意,不为武夷君”作结,表明了他的思考并非仅仅是为了一位统治者,而是对更深层次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这种对个人与国家、历史与未来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意义和历史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县忽离群:在湖县突如其来的离开,表达了突发的离愁。
  • 兵车谅未闻:虽然身处战争的环境,但对外界的感知却是模糊的。
  • 揭竿真草草:揭竿而起的斗争是如此简单而又艰难,反映出冲突的复杂性。
  • 暴骨竟纷纷:战斗的结果是满地尸骨,揭示战争的残酷。
  • 秋隔苕花岸:秋天的到来与苕花的盛开形成对比,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忧伤的加深。
  • 心悲建业云:对故国的思念与悲伤,寄托在建业的历史云烟之中。
  • 遥思于役意:远方征战的情景浮现在心头。
  • 不为武夷君:强调自己内心深处的反思并非是为了某个统治者,而是更深层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秋隔苕花岸”与战乱的对比,突出内心的悲伤。
  • 象征:苕花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暴骨则象征战争的残酷。
  • 拟人:将心情与环境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故土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和平的渴望。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县: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兵车:象征着战争与动荡。
  • 揭竿:象征着反抗与斗争的勇气。
  • 暴骨:象征着战争的悲惨结果。
  • 苕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延续。
  • 建业:象征着历史的沉浮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湖县”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地名
    C. 战争的象征
    D. 统治者

  2. “暴骨竟纷纷”的意思是: A. 战斗的胜利
    B. 人员的聚集
    C. 战争的残酷
    D. 美好的未来

  3. 诗人提到“武夷君”,意在表达: A. 对统治者的崇拜
    B. 对战争的反思
    C. 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D. 对历史的遗憾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 《静夜思》(李白):关于思乡的情感,与本诗相似。

诗词对比

  • 《秋夕》(杜甫)与《闻戴敬夫由越入闽》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离愁与对家国的思念。杜甫的诗更多从个人的情感出发,而邢昉则结合了历史和社会的背景,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闻戴敬夫由越入闽》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王南运八阵碛 和王季行制干昌溪即事 和王季行制干昌溪即事 和桃源宰赵存礼韵 和苏提举喜雨 和全母弟题暖重三丈居 和全父弟巫山峰韵 和全父弟立秋喜雨 和全父弟九华峰 和前人韵赋昌溪洞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酝藉风流 狂飙 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分文不值 拄撑 贝字旁的字 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胖的词语有哪些 做小服低 卤字旁的字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建之底的字 包字头的字 课外 包含秽的词语有哪些 不胜杯酌 美人计 鼻字旁的字 刊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