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03:51
石炭(并引)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彭城以前没有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开始派人到州西南的白土镇北边寻找石炭,冶炼铁器制作兵器,锋利程度超乎寻常。
难道你不知道前年因雨雪天气导致外出的人断绝了,城里居民因寒风而受冻,湿柴半束抱着被子,天黑时敲门却无处更换柴火?
谁能想到山中有遗宝,堆积如万车的石炭。流出的液体无人知晓,阵阵腥风四散而去。
根苗一旦发芽,气势浩大无边,万人欢呼,千人围观。投泥泼水后更显光明,像烁玉流金般显得精悍。
南山的栗林渐渐可以安息,北山的顽矿何必费力去锻造。为你铸造百链刀,要将长鲸斩为万段。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常因直言而遭贬谪,但他的文学成就仍然深远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丰年间,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正在发展,民众生活条件堪忧。诗中提到的石炭的发现,象征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渴望。
苏轼的《石炭》不仅是对一种资源的描述,更是对人们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中开篇即指出彭城缺乏石炭,直接引出后文的转折——山中竟然藏有如此宝贵的资源。这种意外的发现不仅是对自然财富的赞美,也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条件的无奈与期待。尤其是“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描绘了寒冷冬夜中人们的困境,体现了苏轼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
随着石炭的发现,诗的情感逐渐转向希望与光明,如“万人鼓舞千人看”,显示出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热情。通过“投泥泼水愈光明”,苏轼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通过努力与创新,能够获得光明的未来。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从困境走向希望的励志气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资源开发的积极态度,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石炭的发现与利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条件改善的期待,表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对未来的信心。
石炭的发现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与努力的结果,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彭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湿薪半束抱衾裯”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诗中提到的“遗宝”指的是什么?
苏轼的《石炭》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与对未来的希望,但前者更侧重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后者则强调了战乱带来的忧伤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