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3:41
白发相望两故人,
眼看时事几番新。
曲无和者应思郢,
论少卑之且借秦。
岁恶诗人无好语,
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
夜长鳏守向谁亲。
贡父近丧偶。
少思多睡无如我,
鼻息雷鸣撼四邻。
何人劝我此间来,
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濡唇无百斛,
蝗虫扑面已三回。
磨刀入谷追穷寇,
洒泪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
犹胜尘土走章台。
两位老朋友白发苍苍,相互望着。
眼看时局变化,已经经历了几番新意。
那些没有和声的乐曲,应该思念郢城的音律。
讨论一些卑微的话题,也借用秦国的古事。
这一年诗人没有好诗句,
公择来信中,尽是吴地饥苦的事情。
夜长如许,孤独的守寡者向谁倾诉亲情呢?
贡父最近失去了爱侣。
我则少思多睡,鼾声如雷,震动邻里。
是谁劝我来此呢?
弦乐和管乐生尘,煮饭的锅上都有灰尘。
绿蚁浸润了我的唇,但没有一百斛的美酒,
蝗虫已扑面而来,不知第几回。
磨刀入谷,追赶穷凶极恶的强盗,
泪洒城中,捡起被遗弃的孩童。
为郡里鲜有欢乐,君子请勿叹息,
这还胜过在尘土中奔波的章台。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在诗词、散文、词曲等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苏东坡”。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与朋友的相知相交,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感悟。诗中提到的饥荒和社会动荡,正是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表现了他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苏轼的《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通过对两位老朋友的相望与思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全诗以白发老友相望为引子,抒发了对时事的无奈与对故人的惦念。
诗中提到“岁恶诗人无好语”,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饥荒的忧虑。此时的吴中饥苦,成为诗人友人寄来诗信的主题,展现了对社会底层苦难的关切。此外,诗中描述了孤独的生活状态,夜长而无依,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忧伤与无奈。
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如“鼻息雷鸣”和“绿蚁濡唇”,将个人的孤寂与社会的苦难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感慨。最后以“为郡鲜欢君莫叹”作结,尽管环境艰难,仍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与坚韧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悲中有乐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沉思,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与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关怀。诗中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白发相望”意指:
A. 两位朋友都很年轻
B. 两位朋友年事已高
C. 朋友之间没有交情
答案:B
诗中“绿蚁濡唇”是指:
A. 对美酒的渴望
B. 对食物的厌恶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A
诗中提到的“磨刀入谷”暗示:
A. 准备庆祝
B. 追赶罪犯
C. 享受生活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的情感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