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3:5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58:57
出塞(一作塞上曲)
作者: 张籍 〔唐代〕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在秋天的边塞,雪花刚开始飘落,将军远赴战场。
营地的长官记录着火的情况,放马归营却不收起旗帜。
月光寒冷,边帐湿透,沙漠中夜探的时机又显得迟缓。
征战的人都已满头白发,谁能见到我们消灭胡人的那一天?
作者介绍:张籍,字希声,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写军旅生活,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苦楚。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士兵在寒冷边塞的艰难生活,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出塞》通过描绘边塞的寒冷和士兵的愁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全诗从“秋塞雪初下”开头,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与环境的恶劣,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将军远征,士兵们在严寒中坚持备战,笔触细腻而沉重。接着,诗人描绘了营地的情景,分营的长官在记录火情,显示出战争中对安全的重视。“放马不收旗”,则暗示士兵们虽回营却仍然处于战备状态,时刻准备迎接可能的敌袭。
“月冷边帐湿”,在寒冷的月光下,士兵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帐篷湿透,环境的恶劣与士兵的无助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更是将战士的辛劳与无奈凝聚到极致,白头的征人象征着长时间的征战与牺牲,而对灭胡的渴望又显得遥不可及,激发出一种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倦。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简练,透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致描写,流露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士兵们在边塞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反映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厌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将军”指的是:
A. 军队的普通士兵
B. 统领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C. 边境的农民
“征人皆白首”中的“白首”指的是:
A. 年轻的士兵
B. 年老的士兵
C. 受伤的士兵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
A. 温暖和谐
B. 寒冷和艰苦
C. 热闹繁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