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时间: 2025-05-06 02:17:25

诗句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7:25

原文展示

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
作者:司空曙 〔唐代〕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

白话文翻译

送别魏季羔前往长沙拜见他的兄长。
湘江边芦苇随风摇曳,萧瑟的秋意弥漫在万里长空。
白鹤高飞在辽阔的原野上,远处的蝉声传入江流之中。
拜访朋友常常耽搁时间,带着家人出游却丝毫不觉得厌倦。
惠连(古代画家)仍然在创作,我知道我能从兄长那里得到回报。

注释

  • 芦荻:指生长在水边的芦苇和荻草,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
  • 湘江:即湘水,流经湖南的河流,诗中指湘江的水。
  • 鹤高:高飞的白鹤,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蝉远:远处传来的蝉鸣声,增添了秋天的气氛。
  • 惠连:指汉代画家惠栋,因其才华被后人称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空曙,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送别友人魏季羔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整首诗构建了一个深秋时节的江边场景,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浓厚的离别情感。开头两句“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通过“芦荻”和“万里秋”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离别的愁绪。接下来的“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则将视角转向远方,白鹤高飞似乎暗示着对理想的追求,而蝉鸣声又增添了秋天的孤寂与思念。最后两句“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则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重,即使在游历中也不觉厌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态度。“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创作的坚持,结束时的轻松语气与前面的沉重形成了对比,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丰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芦荻湘江水,萧萧万里秋:描绘湘江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与空旷的氛围。
    2. 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意象中的白鹤和蝉声,分别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时间的流逝,突出孤独感。
    3. 访友多成滞,携家不厌游:表明诗人在友情与家庭之间的选择,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4. 惠连仍有作,知得从兄酬:最后的收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内心情感。
    • 对仗:如“鹤高看迥野,蝉远入中流”,表现出对称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芦荻:象征着秋天的凋零与孤独。
  • 湘江水: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白鹤:象征高远与理想的追求。
  • 蝉声:传达出秋天的寂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湘江水”,这表明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A. 厌倦
    B. 珍视
    C. 疏远
    D. 忘记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赠汪伦》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赠汪伦》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着重于离别的愁苦与对友情的珍惜。而司空曙的《送魏季羔游长沙觐兄》则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与对未来的期待。两者在主题上相似,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司空曙作品集》

相关查询

生查子(与王丰父、郑曼卿兄弟嵩山道中) 点绛唇·冰雪肌肤 朝中措(王景源使君生日坐上偶作) 虞美人(梅花盛开,走笔戏呈韩叔夏司谏) 水调歌头 好事近(绍兴辛未病起见梅) 生查子 卜算子·千古一灵根 三字令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白字旁的字 根结尾的成语 包含放的成语 八音遏密 伴食宰相 黍字旁的字 骈立 天忌 挂羊头卖狗肉 三撇旁的字 不辨菽麦 归里包堆 登堂入室 先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漏疮 圆妙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