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4:11
于越亭
松尾飕飕石浪寒,
胡啼番曲转声酸。
人间无此春风手,
应是江妃夜放弹。
在松树的枝头,寒风呼啸,石头上的浪涛也显得寒冷。
胡人的哀啼和番曲的旋律,听起来声调十分酸楚。
人间再也没有这样温暖的春风,
这大概是江妃在夜里弹奏的乐曲吧。
“江妃”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常用来象征美丽和音乐,特别是在描绘春天的诗句中,常常与乐声相联系。
姜夔(1155-1221),字尧臣,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书法家,擅长词和诗,尤其以清丽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深刻思考。
此诗作于姜夔晚年,表达了他对春天和音乐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孤独与离愁的感慨。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间乐曲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伤。
《于越亭》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引人入胜。开篇“松尾飕飕石浪寒”,描绘出一幅寒冷的自然景象,松树的枝头在风中摇曳,石头上拍打的浪花带来一丝寒意。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同时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胡啼番曲转声酸”,则引入了音乐的元素,胡人的悲啼和番曲的旋律让人感到一种酸楚的情感。这种转折使得诗歌在冷峻的自然景象中,增添了一种人间的悲凉感,形成对比,使得情感愈加深刻。
最后两句“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诗人认为,人间再也没有如春风一般温暖的乐曲,想必是那位江妃在夜里弹奏的乐曲所致。这种意象的引入,使得整首诗在悲凉的氛围中,又透出一丝对美好音乐和春天的渴望。
总的来说,此诗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音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春天的向往和对人间孤独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冷的自然与悲伤的音乐,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江妃”象征什么?
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诗中“人间无此春风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