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54:35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作者:储光羲(唐代)
金祠起真宇,直上青云垂。
地静我亦闲,登之秋清时。
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
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雷雨傍杳冥,鬼神中躨跜灵变在倏忽,莫能穷天涯。
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
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
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
崱屴非大厦,久居亦以危。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慈恩寺塔的情景。金色的祠堂高耸入云,直通青天。我静静地欣赏着周围的宁静,登高时正值秋季的清爽。苍翠的春苑生机盎然,碧绿的昆明池波光粼粼。谁说天上的银河遥不可及?在这里我感受到逍遥自在的乐趣。虚无的形体与太极相融合,携手漫步于翠绿的山间。雷雨在远处隐隐作响,鬼神在无边的迷雾中变化无常,无法穷尽天涯的奥秘。头顶的阊阖大门开启,脚下的鸿雁正翱翔。宫室低矮绵延,群山错落有致。俯瞩宇宙的空旷,我希望能随之而归。高耸的山峰并非大厦,长久居住其上也会感到不安。
作者介绍:储光羲,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登塔之际,正值秋季,诗人在与友人一同游览慈恩寺时,抒发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表达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的“金祠起真宇”直指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象征着对高尚精神的追求。接下来的“地静我亦闲”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正是在这种安静中,诗人感受到秋日的清爽与怡然自得。
诗中提到的“苍芜宜春苑,片碧昆明池”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生机与美丽,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活力。在“谁道天汉高,逍遥方在兹”中,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遥不可及理想的追求,并指出真正的逍遥自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雷雨的“傍杳冥”与“鬼神中躨跜”也让人感受到天地间的神秘与无常,进一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在结尾部分,诗人通过宇宙的空旷和山峰的高耸,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关注眼前的现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哲学的深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金祠起真宇”中的“真宇”指的是:
A. 真实的宇宙
B. 理想的境界
C. 人生的意义
答案:B
诗中提到的“天汉”是指:
A. 海洋
B. 银河
C. 大地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储光羲的诗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李白则更注重于个体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