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4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43:15
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整个县的葡萄已经成熟,秋天的山上苜蓿生长得很茂盛。
边关的云总是带着雨,塞外的河水却涓涓细流。
羌族少女轻轻点燃烽火,胡人则在制作骆驼。
我自伤年华已晚,经历了太多的动乱与饥荒。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羌女”和“胡儿”反映了当时边疆民族的生活和社会状态,体现出诗人对乱世的思考。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渔隐,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风格沉郁,语言质朴。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身处乱世,对家国和人民的遭遇感到无奈与悲伤,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寓目》是一首蕴含深刻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丰收景象与边疆的动乱局面,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的开头通过“蒲萄熟”和“秋山苜蓿多”展现出自然的丰盈和生命的希望,然而随即转入对边关气候的描写,“关云常带雨”暗示了边疆的艰苦和不安。接着,诗人提及“羌女轻烽燧”,这不仅表现了战争的迫切,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真实反映。而“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情感深沉,余音绕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的丰收与边疆的动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揭示了盛世与乱世之间的对立,反映了个人的无奈与悲伤。
诗中提到的“蒲萄”代表什么?
A. 贫穷
B. 丰收
C. 战争
D. 荒凉
诗人自伤“迟暮眼”是因为?
A. 年龄的增长
B. 对未来的希望
C. 自然的变化
D. 旅行的疲惫
诗中提到的“羌女”在做什么?
A. 点燃烽火
B. 收割农作物
C. 织布
D.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