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0:0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0:05:18
苦雨
作者: 姚合 〔唐代〕
江昏山半晴,南阻绝人行。
葭菼连云色,松杉共雨声。
早秋仍燕舞,深夜更鼍鸣。
为报迷津客,讹言未可轻。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昏暗的江边景象,山的一半在阳光下,另一半却被阴云笼罩,南边的道路因为雨水变得无人可行。芦苇和水草的颜色与天空相连,松树和杉树的雨声交织在一起。早秋时节,燕子仍在翩翩起舞,深夜时分,蟾蜍的鸣叫声更显得清晰。为了提醒迷路的旅客,错误的消息不应轻易相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绝人行”可以理解为一种孤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作者介绍:
姚合(约 780年-846年),字景山,号静庵,唐代诗人。姚合在诗歌上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而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创作于唐代,诗人可能在一次旅行中,途经江边,感受到秋雨带来的孤寂和思索。此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的繁荣与动荡交替,诗人以此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苦雨》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江昏山半晴”展现了一幅迷离的画面,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山的半边晴朗,半边阴沉,仿佛在暗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接下来的“南阻绝人行”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那条被雨水封闭的道路,象征着行路人的艰难。接着“葭菼连云色,松杉共雨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秋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早秋仍燕舞,深夜更鼍鸣”则描绘了生机与孤寂并存的景象。最后一句“为报迷津客,讹言未可轻”传达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在迷茫时要谨慎对待信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成功,江、山、雨、燕、鼍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又传达了人生的哲理。诗人在描述景象时,巧妙运用了对比和象征,使得整个作品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姚合让读者感受到了秋雨带来的思索与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然、社会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雨中的自然景象,探讨了人生的迷惘与警觉,传达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理智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江昏山半晴”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晴空万里
B. 阴沉与晴朗的对比
C. 大雨滂沱
“葭菼连云色”中的“葭菼”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芦苇和水草
C. 山石
诗中提到的“鼍鸣”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A. 青蛙
B. 蟾蜍
C. 鸟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