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7:17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作者: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在清明这个日子,钟鼓声喧闹,送别的队伍匆忙地装车。
晨曦中的厨房刚刚点燃新火,轻柔的柳条在清霜的映衬下显得暗淡。
我拿起镜子照看自己的白发,举杯与朋友谈论故乡。
每当看到儿女们的泪水,今天我自己也不禁沾湿了衣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的日子,代表缅怀故人,寄托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华发”与“故乡”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乡土的感慨。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5年-约785年)是唐代诗人,祖籍今江苏扬州。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咏物抒情见长,作品多描写人情世事,富有人文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正值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反映出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和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作者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送别场景与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篇以“钟鼓喧离日”引入,生动地展现出送别的热烈气氛,同时也透出一丝离别的沉重。接着,诗人通过“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的描写,暗示着时光流逝和自然的变化,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老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似乎在镜子中不仅看到了白发,也在回忆往昔的岁月。最后一句“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对儿女情感的共鸣,表达了离别带来的伤感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亲友的祝福,也有对离别的惆怅,体现了人们在清明节对生者与逝者的双重思考,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诗中对亲情的细腻刻画使得这首诗在唐诗中显得尤为动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送别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呈现出浓烈的人情味和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华发”象征什么?
A. 年轻
B. 时间的流逝
C. 快乐
D. 生命的希望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自然风光
B. 离别与思乡
C. 战争与和平
D. 富贵与贫穷
诗中提到的“轻柳”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忍耐
D.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的情景,但王勃的作品更加突出理想与抱负,戴叔伦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温暖。
推荐书目: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