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3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35:49
寄题哀贤亭
作者:梅尧臣
苍苍墓门树,亦有黄鸟哀。
贤者不在世,常恨埋蒿莱。
山根入溪泉,流响出夜台。
东方见子胥,助涛高崔嵬。
在苍苍的墓门旁,树木郁郁葱葱,黄鸟在哀鸣。
贤士已不在世间,常常感到埋没在蒿草之中。
山脚流入溪泉,流水声响彻夜台。
东方看见子胥,助长波涛高耸入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青松,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个人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创作背景
《寄题哀贤亭》创作于梅尧臣对贤者的追思之际,表达了对已故贤者的哀悼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对正义的无奈。
《寄题哀贤亭》展现了梅尧臣对贤者的不屑与怀念,诗的开头以“苍苍墓门树”引入,一个苍翠的环境映衬出哀痛的情绪。黄鸟的哀鸣不仅是自然音景的描绘,更象征着对贤者的不幸命运的感叹。接着,诗人通过“贤者不在世”,道出了对贤才被埋没的惋惜。诗中的“埋蒿莱”更是将贤者的悲惨命运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诗人深深的无奈与失落。
中间部分“山根入溪泉,流响出夜台”则增强了诗的意境,溪水流淌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回响,象征着人们对贤者的思念与呼唤。最后一句“东方见子胥”,引入历史典故,强调对忠臣义士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志士的渴望与对时势的无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梅尧臣作为诗人的深厚修养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了对贤者的怀念、对社会现状的失望以及对忠臣的敬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贤者和忠臣被视为社会的中坚,诗中的意象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同情,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苍苍墓门树”中“苍苍”指的是:
A. 繁茂
B. 苍白
C. 枯萎
D. 贫瘠
“贤者不在世”中“贤者”指的是:
A. 有德行和才智的人
B. 普通百姓
C. 农民
D. 商人
“东方见子胥”中的“子胥”是:
A. 诗人
B. 名将
C. 王子
D. 乡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