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1:0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1:04:06
我本耕田夫,识字略可数。
谁令半窗灯,夺此一犁雨。
明经为青紫,无乃以书贾。
晚知事大谬,於学竟何补。
归来抱遗经,颇谷窥门户。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
时或跻唐虞,身亲到邹鲁。
吾方忘吾贫,三径蓬藋拄。
独惭鹤山翁,健笔照衡宇。
赤手盘蛟蛇,今已泉下土。
连云甲第多,未必快此睹。
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
我原本是一名耕田的农夫,识字也只是勉强可以数得清。
是谁让这半窗的灯光,夺走了我一犁的雨水?
明经(指读书人)得到青紫的官职,难道是用书本去交换的吗?
到晚年才明白事情的严重错误,读书对于我有什么补救呢?
回到家里抱着遗留的经典,略微窥探着门户。
忍受饥饿也能忍耐丹铅的毒性,围坐在书桌前如同筑起一堵墙。
偶尔想起唐虞的盛世,亲身去过邹鲁的地方。
我正忘却我的贫穷,三条小径旁长满蓬藋(野草)支撑着我。
独自感到惭愧的是那鹤山的老翁,他的健笔照亮了整个房宇。
赤手空拳盘旋的蛟蛇,早已化为泉下的土。
那些连绵的豪宅,也未必能让我快意地见到。
所以我才知道,痴迷于读书的人,确实比那些守着金钱的虏获者要强一些。
方岳,宋代诗人,以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批判。
《上鹤山作图书所扁》创作于作者对自身身份的反思之际,表达了他对读书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自叙的方式,展现了作者从一个普通农民到读书人身份的转变。诗中不仅有对读书苦涩的反思,也流露出对文化人的羡慕与自愧。诗的开头,作者自谦地指出自己识字不多,质朴的语言让人感受到其平实的生活背景。而“半窗灯,夺此一犁雨”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夜读时的情景,既有对学习的渴望,又潜藏着对生活重担的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明经”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反映了知识与实际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自述,展现了晚年对自己读书生涯的反思,感到“晚知事大谬”,表明了对知识的质疑和对人生路径的重新审视。
“忍饥堪丹铅,环坐书作堵”,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依然愿意沉浸在书本的世界中。这种坚韧的精神令人敬佩。最后,诗人以“乃知痴书人,差胜守钱虏”总结,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物质的超越,表达了他对精神世界的珍视与向往。
全诗通过自我反思,探讨了知识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表现出对文化追求的执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方岳在诗中自称是什么身份?
诗中“明经”为何种意思?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首诗均反映了对时代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方岳更侧重于个人的文化追求,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亡。
以上为《上鹤山作图书所扁》的详细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