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3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0:54
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作者: 赵嘏 〔唐代〕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的秋天早晨,云雾弥漫,天色渐明,汉朝的宫阙在高秋的时节显得格外动人。天边残星几颗,孤雁横穿过塞外,楼上有人靠着栏杆,吹响了长笛。院中半开的菊花静静盛开,岸边的红衣莲花在秋风中凋零,令人感到忧愁。此时,正是鲈鱼最美的季节,但诗人却无法归去,只能空戴南冠,仿佛成了楚国的囚徒。
作者介绍:赵嘏(684年-759年),唐代著名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常展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家国的思念与忧愁。
《长安晚秋》通过清冷的秋天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诗的开头以“云物凄清拂曙流”引入,描绘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气候的阴冷与天色的昏暗相结合,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接着,通过“汉家宫阙动高秋”描绘了汉朝宫殿在秋天的壮丽,显现出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诗中“残星几点雁横塞”意象的运用,让人感受到孤独与流浪之感,雁阵横过塞外,象征着离别与远行。长笛声响起,人在楼上依依不舍,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念愈发显现。后两句“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则通过菊花与莲花的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一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通过鲈鱼的美味与南冠的象征,表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身处异乡的无奈,仿佛将自己置于囚徒的境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真挚,反映出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残星”代表什么?
A. 过去的辉煌
B. 孤独与离别
C. 自然的美景
诗人对鲈鱼的描绘有什么含义?
A. 表达对美食的向往
B. 表达思乡之情
C.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