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4:07
送谢雪坡防御出郭团练
作者:杨基 〔明代〕
朝催筑城夫,暮点团结兵。
民民皆动摇,一日十数惊。
所赖官长贤,抚劳得众情。
防御出郊来,父老拜且迎。
垂髫及戴白,罗列车下听。
官家百万师,自足与寇争。
汝自守汝乡,汝自保汝生。
闲暇苟不虞,仓卒恐见倾。
我当徼汝劳,薄尔赋税征。
父老共感激,阗然动欢声。
旌旗洎甲矛,五色稍鲜明。
岂惟备抄掠,大敌固可婴。
问君何能然,子弟卫父兄。
平川雨初收,马嘶鼓厓厓。
相送不同往,极目秋鹰横。
一大早就催促筑城的工匠,晚上则召集士兵进行军训。
百姓们都感到动荡不安,一天之内惊恐十几次。
所幸有贤能的官员,抚慰百姓的心情,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防御队伍走出城郊,乡亲们恭敬地拜迎。
无论是年轻的孩子还是白发的老人,纷纷在车下观看。
朝廷有百万大军,完全可以与敌人抗衡。
你们要自守家乡,也要自保性命。
如果平日没有忧虑,仓促之时恐怕会面临危机。
我将会安慰你们的辛劳,轻微地征收你们的赋税。
乡亲们感到非常感激,齐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旌旗和铠甲渐渐鲜明,五色交织,显得生动。
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侵掠,更是为了抵御大敌。
我问你们为何能如此,子弟们在护卫父兄。
平原上雨刚刚收,马儿嘶鸣,鼓声震震。
我们送别的情景不同,远眺秋鹰在空中横飞。
作者介绍:杨基,明代诗人,字君和,号雪坡,出身于官宦之家。其诗作多表现对民生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忧虑,风格质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时,诗人目睹百姓对防御工作的积极参与,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团结防御的期望。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体裁,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诗中的情感贯穿始终,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百姓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描绘了城墙建设和士兵训练的紧迫感,反映了战时局势的危急。通过对“民民皆动摇”的描写,表现了百姓的恐惧和不安,而“所赖官长贤”的句子则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和能力对民心的影响。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描绘了乡亲们迎接防御队伍的场景,体现了民众对保家卫国的支持和热情。尤其是“父老共感激,阗然动欢声”这两句,展现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氛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最后几句将视野从局部拉回整体,描绘出自然景象与战争气氛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宁静与紧张交织的情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战斗的坚定信念,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对抗击外敌的期盼与坚定,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将马的嘶鸣和鼓声拟人化,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感与动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战争与防御展开,强调了国家与民众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敌的抵抗信心,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提到的防御队伍主要是为了什么?
A. 侵略
B. 保护家乡
C. 进行贸易
D. 进行文化交流
“民民皆动摇”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安宁
B. 恐惧
C. 开心
D. 疲惫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感受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