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处州严郎中游南溪》

时间: 2025-05-01 01:35:53

诗句

四望非人境,从前洞穴深。

潭清蒲远岸,岚积树无阴。

看草初移屐,扪萝忽并簪。

世嫌山水僻,谁伴谢公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5:53

原文展示:

四望非人境,从前洞穴深。
潭清蒲远岸,岚积树无阴。
看草初移屐,扪萝忽并簪。
世嫌山水僻,谁伴谢公吟。

白话文翻译:

四周望去,竟是无人之境,之前的洞穴更深邃。
水潭清澈,芦苇远远延展到岸边,山岚堆积,树木没有阴影。
看那草刚被鞋子踏过,攀爬的藤萝却忽然缠绕在发簪上。
世人嫌弃这山水偏僻,谁能陪伴谢公吟唱?

注释:

  • 四望:四处眺望。
  • 非人境:无人居住的地方,指的是自然环境。
  • 潭清:潭水清澈。
  • 蒲远岸:芦苇在远处的岸边。
  • 岚积:山中的雾气聚集。
  • 无阴:没有树荫,形容环境的开阔。
  • 看草初移屐:看那草刚被鞋子压过。
  • 扪萝:攀爬藤萝。
  • 忽并簪:突然缠绕在发簪上。
  • 世嫌:世人嫌弃。
  • 谢公吟:指谢安,东晋著名的隐士,常被后人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约公元8世纪),字景深,号清叟,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山水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朱庆馀游历南溪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漠。南溪的美丽景色让他感受到一种孤寂的宁静,与世无争的心境。

诗歌鉴赏:

《和处州严郎中游南溪》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示了朱庆馀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的开头“四望非人境,从前洞穴深”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人迹罕至的自然世界,作者以“非人境”强调了此地的宁静和与世隔绝的氛围,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接着“潭清蒲远岸,岚积树无阴”,描绘了水潭的清澈与岸边芦苇的遥远,山间的薄雾缭绕,树木没有阴影,显示出一片开阔的自然景象。此时的山水,既有清丽之美,又显得宁静而空旷,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

“看草初移屐,扪萝忽并簪”,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草被鞋子压过,藤萝缠绕发簪,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细腻与生动,也隐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最后一句“世嫌山水僻,谁伴谢公吟”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的无奈与淡漠,尽管世人嫌弃这偏僻的山水,但诗人心中却向往着谢公的清幽生活,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望非人境:四面看去,都是无人之地,暗示环境的幽静与孤独。
  2. 从前洞穴深:回想以前的洞穴,深邃而神秘,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3. 潭清蒲远岸:水潭清澈,岸边芦苇茂盛,描绘出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
  4. 岚积树无阴:山岚聚集,树木没有阴影,表现出一种明亮和开阔的景象。
  5. 看草初移屐:注意到草地刚被鞋子踩过,说明这里有人曾来过。
  6. 扪萝忽并簪:攀爬藤萝时,藤蔓忽然缠绕在发簪上,体现人与自然的互动。
  7. 世嫌山水僻:世俗人们嫌弃这里的山水偏僻,表现出对世俗的反思。
  8. 谁伴谢公吟:提及谢公,暗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潭清蒲远岸,岚积树无阴”,对称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如“扪萝忽并簪”,赋予藤萝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体现了隐逸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潭水:代表清澈与宁静,象征内心的澄明。
  • :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繁盛。
  • :代表自然的神秘与变化,增添了一种空灵感。
  • :象征自然的活力与人与自然的互动。
  • :藤萝缠绕,暗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与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潭清蒲远岸”描述了什么景象? A. 水潭清澈,岸边芦苇茂盛
    B. 山水险峻,缺少人迹
    C. 河流滔滔,风景如画

  2. 诗中提到的“谢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谢将军
    B. 谢安
    C. 谢道韫

  3. “世嫌山水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偏僻山水的欣赏
    C.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加注重对秋天的描写。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庐山壮丽景色的赞美,与朱庆馀的隐逸心态形成对比,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读与欣赏》

相关查询

消暑楼诗 九日有感 咏鞞应诏 饯谢文学诗 别萧咨议前夜以醉乖例今昼由酲敬应教诗 和元帝诗 后庭花 中秋月 长春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田字旁的字 采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黄字旁的字 日干 言字旁的字 丧室 匀称 祸迫眉睫 灰沉沉 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包含凝的成语 梤雕 鸟尽弓藏 曳居侯门 泰山之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