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

时间: 2025-05-01 01:35:52

诗句

山深云景别,有寺亦堪过。

才子将迎远,林僧气性和。

潭清蒲影定,松老鹤声多。

岂不思公府,其如野兴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5:52

原文展示: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山深云景别,有寺亦堪过。
才子将迎远,林僧气性和。
潭清蒲影定,松老鹤声多。
岂不思公府,其如野兴何。


白话文翻译:

在深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色迥异,有座寺庙也值得一游。
才子即将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林中的和尚性情温和。
潭水清澈,水面上蒲草的影子静止不动,松树苍老,鹤鸣声不断。
难道不想念公府的生活吗?比起那份野外的兴致又如何?


注释:

  • 山深云景别:深山中的云雾景色与世俗迥然不同。
  • 有寺亦堪过:有一座寺庙值得游览。
  • 才子:指才华出众的人,此处是指作者的友人。
  • 林僧:山林中的和尚,象征宁静。
  • 潭清蒲影定:潭水清澈,蒲草的影子静止。
  • 松老鹤声多:老松树旁,常有鹤鸣声,渲染宁静的氛围。
  • 岂不思公府:难道不想念公府的生活吗?
  • 其如野兴何:与野外的兴致相比又如何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朱庆馀游览新兴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山林寺庙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诗歌鉴赏:

《同卢校书游新兴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首句“山深云景别”以“深山”的孤独和“云景”的变幻,构建了一个幽静而又神秘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提到寺庙的存在,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这一片净土。这里的寺庙不仅是游玩的地方,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描写中,诗人通过“才子将迎远”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透露出一丝温暖的社会情感。而“林僧气性和”则通过和尚的性情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暗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应寻求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的两句“潭清蒲影定,松老鹤声多”则是对环境的细腻描绘,潭水清澈可见,蒲草的影子如同静止的画卷,松树的老态与鹤鸣声相得益彰,渲染出一种空灵的美感。最后一句“岂不思公府,其如野兴何”则是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诗人似乎在问自己:相比于繁忙的公府生活,难道这样的野外生活不更令人向往吗?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内心真实渴望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深云景别:深山中的云雾景象不同寻常,体现了清幽的环境。
  2. 有寺亦堪过:寺庙的存在让这片景色更显清幽,值得游览。
  3. 才子将迎远: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朋友的到来增添了生气。
  4. 林僧气性和:和尚的性情和谐,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5. 潭清蒲影定:潭水清澈,静止的蒲草影子象征着平静。
  6. 松老鹤声多:老松树旁,鹤鸣声多,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7. 岂不思公府:反思官场生活的喧嚣,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8. 其如野兴何:以野外的兴致来质疑官场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蒲影定”比喻静止的生活,反映心境。
  • 对仗:如“潭清蒲影定,松老鹤声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林僧气性和”赋予和尚以人性化的情感,增添了亲切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思考与淡漠,呈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清幽,代表自然的宁静。
  • :象征宗教与心灵的寄托。
  • :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安宁。
  • :象征岁月的悠久与生命的坚韧。
  • :象征高洁与超脱的精神追求。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山水画面,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才子”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官员
    D. 一位僧人

  2. 诗中的“潭清蒲影定”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繁忙
    B. 宁静
    C. 喧闹
    D. 烦躁

  3. 诗人对公府生活的态度是: A. 向往
    B. 思念
    C. 反思与淡漠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内心的宁静。
  • 孟浩然《过故人庄》:同样体现对自然的热爱与人际的温情。

诗词对比

  • 朱庆馀《同卢校书游新兴寺》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朱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则通过更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静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捣衣曲 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以继和 送李二十九兄员外赴邠宁使幕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酬杨司业巨源见寄 送鸿举游江西 重寄表臣二首 酬杨侍郎凭见寄 咏庭梅寄人 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息黥补劓 雕花刻叶 迎风冒雪 音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文武兼全 丿字旁的字 挨三顶四 三点水的字 二灵 贯注 包含烛的成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殳字旁的字 寒结尾的成语 齿豁头童 审判组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