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十七》

时间: 2025-05-01 00:06:08

诗句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06:08

原文展示: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

白话文翻译:

点燃的蜡烛能映照出月亮的影子,摇动的扇子能带来风的感受。 手中掌握着创造的能力,自身却处于自然的造化之中。 顺应时势运用道义,人与天便能相通。 为何要背负破损的鼎,却想要去拉弓射箭呢?

注释:

  • 然烛:点燃的蜡烛。
  • 摇翣:摇动扇子。翣,古代的一种扇子。
  • 造化:自然界创造化育的力量。
  • 顺时以道用:顺应时势,运用道义。
  • 天人乃相通:人与自然界能够相通。
  • 负折鼎:背负破损的鼎,比喻承担无用或破败的事物。
  • 张弓:拉弓射箭,比喻追求新的目标或行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允明(1460-1526),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江苏吴县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这首诗是祝允明模仿陶渊明的风格所作,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祝允明《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模仿陶渊明的风格,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烛火、扇风的描绘,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首两句以烛火和扇风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间两句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即虽然人拥有创造力,但仍需顺应自然规律。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警示人们不应执着于无用或破败的事物,而应追求更有意义的目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然烛能为月,摇翣能为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喻人的行为可以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是有限的。
  2. 手有造化能,身在造化中:指出人虽然有创造力,但仍然受制于自然界的规律。
  3. 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通: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4. 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通过对比,警示人们不应执着于无用或破败的事物,而应追求新的目标。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烛火和扇风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 对比:通过负折鼎与求张弓的对比,强调了追求新目标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然烛:象征有限的模仿。
  • 摇翣:象征人与自然的互动。
  • 造化:象征自然界的规律。
  • 折鼎:象征无用或破败的事物。
  • 张弓:象征追求新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然烛能为月”比喻什么? A. 人的创造力 B. 人的模仿能力 C. 自然的美丽 D. 自然的规律

  2. 诗中“顺时以道用”强调的是什么? A. 人的创造力 B. 顺应自然规律 C. 人的模仿能力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如何负折鼎,而欲求张弓”表达了什么? A. 追求新目标的重要性 B. 执着于无用事物的危险 C. 自然的美丽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诗集,特别是其中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祝允明的《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两者都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但祝允明的诗更加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依韵和原甫新置盆池种莲花菖蒲养小鱼数十头 寄许主客 腊脯 刘十秀才见过寻以为寄次韵和酬 与诸友普明院亭纳凉分题 和蔡仲谋苦热 送邵郎中知潭州 依韵和池守王微之访别 元日 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蔬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天高地远 俄瞬 寸字旁的字 大张其词 隹字旁的字 科斗文字 修仁行义 栅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高字旁的字 草字头的字 利路名场 克嗣良裘 外层 旡字旁的字 月貌花容 进奉门户 胸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