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49:56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想要知道春天和夏天的交替,仲春的吕洞宾开启了红色的光明。
蚯蚓是谁教它钻出土壤的,王菰本来就自然而然地生长。
蚕在帘子上呈现出茧的样子,林中的鸟儿在哺育雏鸟。
渐渐地感到云峰的美好,缓缓地随着雨水而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仲吕”与“朱明”,反映了古代诗人对于节气变化的观察与思考;“王菰自合生”则是对自然生长规律的赞美。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在描绘春夏秋冬的变换时,常常体现出细腻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立夏时节,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与感悟。
《咏廿四气诗 立夏四月节》是一首描绘春夏交替之际自然景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春夏季节的生机与活力。开篇以“欲知春与夏”引入,直接点明主题,作者通过仲春与夏天的交替,表现出对季节变迁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蚯蚓”和“王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衍。蚯蚓的出现,暗示着土壤的肥沃与生机,而王菰的自生,则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自我调节。接着“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生命成长的过程和亲情的流露。
最后一句“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在描绘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静谧与淡然的心境。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哲思,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夏交替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生长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王菰”最可能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水生植物
C. 一种昆虫
D. 一种鸟类
“帘蚕呈茧样”中的“帘蚕”指的是:
A. 蚕的生长阶段
B. 蚕的食物
C. 蚕的天敌
D. 蚕的栖息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立夏四月节》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描绘了自然的生命力,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夏交替的细腻观察,而后者则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两者在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