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6:58
和始平贻一二宾僚
作者:司马光
儒冠蔼蔼从平津,
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法忘教育,
高卑曾不问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
空喜豀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知,
自知羞愧后车尘。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文人聚会的场景,诗人以“儒冠蔼蔼”形容一群身穿儒服的文士聚集在一起,东阁早已是宾客盈门。诗人感叹在这样的场合中,教育的意义似乎被遗忘,高低贵贱之间的关系也未曾受到在意。与朋友们共饮共食,每天都有欢聚,然而真正的主人却是那空灵的山水。白雪飘飞之时,众人唱歌却未能领悟其中的深意,最后诗人感到羞愧,因为自己仍然被世俗的车尘所困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退之,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他的诗歌风格端庄,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宴请朋友的场合,表达了诗人对士人交往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教育与人际关系的反思,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认可与怀念。
这首诗以温和的笔调描绘了一场文士的聚会,表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敬重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儒冠蔼蔼”描绘出满座的书生,生动地展现出当时士人文化的繁荣。接着,诗人提到“东阁由来盛众宾”,不仅体现了热闹的场面,也暗示着交际的频繁。可见,虽然聚会频繁,但诗人却感到一种教育的缺失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这种矛盾感引人深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共陪樽俎无虚日”描绘了朋友们在一起的欢愉,但“空喜豀山得主人”则显示了他对这种欢快的淡薄感,似乎在提醒众人真正的主人是自然,而非宴席上的喧嚣。而最后两句“白雪屡歌殊未知,自知羞愧后车尘”,则是诗人自省之词,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对士人聚会的赞美与对教育缺失的反思,同时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困扰的自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樽俎”指的是什么?
A. 酒杯和食物
B. 文具
C. 书籍
诗人对“东阁”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热闹的场面
B. 寂静的环境
C. 个人的孤独
“自知羞愧后车尘”意味着什么?
A. 对世俗生活感到满意
B. 对世俗生活感到羞愧
C. 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司马光的诗更加强调对教育与人际关系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然的追求。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