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6:42
孙少参父母挽
作者: 林光 〔明代〕
阅月初更甲乙年,
双亲相继入重泉。
慈乌梦里音容隔,
杜宇声中血泪连。
直笔至今挥此挽,
荒碑何处锁寒烟。
莫嗟荣养迟三釜,
已见銮章下九天。
初春的月光照耀着新的一年,
我的双亲相继去世,进入了阴间。
梦中听见慈乌的叫声,音容却已隔绝,
杜鹃啼鸣中,泪水与血迹交织在一起。
我至今用笔写下这篇挽诗,
那荒凉的碑石何处锁住了寒烟?
莫要叹息,养活父母却迟到了三釜,
如今已见皇帝的诏令在九天之上。
作者介绍
林光,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失去双亲之后,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悲痛。诗中流露出对亲情的眷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
林光的《孙少参父母挽》是一首深具情感的挽诗,诗中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与悲痛,展现了古代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用“阅月初更甲乙年”道出时间的无情,仿佛在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接着,双亲相继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中“慈乌梦里音容隔”一句,通过乌鸦的叫声引出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伤;而“杜宇声中血泪连”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痛苦,杜鹃鸟的啼鸣象征着离别和哀伤,泪水与血泪交织,更显得痛彻心扉。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自问“荒碑何处锁寒烟”,对于父母的逝去感到无比惋惜,但同时也表现出对父母的敬重和追思。最后一句“已见銮章下九天”则暗示了即使身为子女,仍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着浓厚的悲痛与敬仰,展现了古代人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离别的深刻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慈乌”和“杜宇”拟人化了自然界的声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对仗工整,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父母逝去的哀痛与怀念,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和对孝道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慈乌”象征什么?
A. 父亲
B. 母亲
C. 朋友
D. 老师
诗中“已见銮章下九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无奈
D. 忧伤
“双亲相继入重泉”中的“重泉”指的是什么?
A. 生命
B. 墓地
C. 河流
D. 家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