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1:04
满江红·咏竹
作者: 陆容 〔明代〕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与情感。诗的开头提到不种闲花,反而在池亭旁种植了几竿修竹,与水面相映成趣,显得清冷而又洁净。微风吹动,似乎仙人佩环发出鸣响,雨后的竹子更是像女子的沐浴,显得清新而美丽。竹子尚未成林,难以期待凤凰栖息于此,诗人对此感到无奈。接着,诗人提到问及名门望族,寻找竹子的源头,似乎在追溯其高洁的品格。竹子的性格孤高,像柏树一样,显得高贵脱俗。诗人在竹荫下悠然自得,排遣炎热,内心清静,仿佛能感受到微微的香气。经历冰霜的洗礼,竹子的风姿依然如玉般温润。
作者介绍
陆容,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因其诗作清新脱俗而受到推崇。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特别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满江红·咏竹》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这首诗以竹为主题,展现了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魅力。开篇即以“不种闲花”强调竹子的纯净与高尚,表现了诗人对竹子深厚的情感。诗中描绘了竹子在池亭旁的优雅姿态,与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竹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仙人的佩玉轻响,增添了一种仙气。雨后的竹子则如同沐浴后的女子,清新而美丽,诗人用“净女”这一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竹子的清雅。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竹子的孤高品性,提及“凤来栖”,暗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诗中提到的“华胄”和“湘江曲”则展现了诗人对名门望族的思考,表现出对品德与出身的追求。最后,诗人表达了在竹荫下的宁静与清爽,经历了风霜后竹子依然保持优雅的姿态,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竹子孤高品格的赞美,以及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闲花”指的是什么?
A. 重要的花
B. 不重要的花
C. 美丽的花
D. 乡间的花
“性孤高似柏”中“柏”象征着什么?
A. 低贱
B. 高洁
C. 平凡
D. 富贵
诗人通过竹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C. 对世俗的鄙视
D.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咏竹》同样以竹子为题,强调竹子的挺拔与坚韧,表现出对竹子的推崇。而郑板桥的《竹石》则通过竹与石的对比,展示出竹子的坚韧与不屈精神,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者与陆容的《满江红·咏竹》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表达手法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