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9:19
霜何曾傍绣帘寒,酒不能令客脸丹。
勤向竹庐温手脚,嬾寻铜镜正衣冠。
无人孤坐月将落,拥鼻清吟夜向阑。
忽忆约斋诗债在,自吹灯火起来看。
霜从未在绣帘边缘感到寒冷,酒也不能让客人的脸色变得红润。
我勤奋地在竹屋中温暖双手和双脚,却懒得去找铜镜整理衣冠。
无人陪伴我孤坐月将落,捂着鼻子轻声吟唱,夜色渐渐消逝。
忽然想起和友人约定的诗歌债务,于是自己点燃灯火起来阅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被称为“婉约派”代表之一。他的诗作关注自然、生活及个人情感,风格多变,常运用生动的意象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晚年,诗人因病起而寄谢友人,表达了在病中孤坐的情感与对朋友的思念。诗中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学的执着。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独坐于竹庐之中,透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对霜和酒的描写,展现了寒冷的环境和自己内心的无奈。酒不能令客人脸色红润,暗示了即使聚会饮酒,热闹的氛围也无法驱散内心的寂寞。接下来,诗人自述在竹庐中温暖手脚,却懒得打理衣冠,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流露出内心的惆怅。
后续的两句描绘了月光将落的情境,诗人孤坐,拥鼻清吟,意象朦胧,展现了他对夜色的沉思与感伤,仿佛在与月光对话。这时,他突然忆起与友人间的“诗债”,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点亮灯火,开始阅读,表现出对诗歌、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切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中对生命、友情和文学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病痛与孤独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文学、友情的追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霜”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寒冷
C. 光明
诗人为何懒得整理衣冠?
A. 因为生病
B. 因为忙碌
C. 因为无趣
“自吹灯火起来看”中的“灯火”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知识与追求
C. 暖和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