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4:48
《兰陵王•春夜病中听雨》 作者:沈谦
晚风厉。十二帘拢垂地。灯忽暗,不许结花,镇日撩人有何喜。小鬟熏素被。耿耿全无睡意。帘纤雨,却又打窗,问道三更过还未。寻思转无味。怎偏我逢春,愁病相继。红桥曲巷迷征骑。曾持酒低劝,写词偷和,宝钗拨火人半醉。恁时节将睡。憔悴。更腰细。那枕上莺声,何日相慰。枝头春色今馀几。怕粉蕊湮透,檀心滴碎。苍天何恨,也有恁,许多泪。
晚风凛冽,十二道帘子低垂在地。灯光忽然暗淡,不让花儿结出,整日惹人愁苦有什么快乐。小丫鬟在熏香的被窝里,我却辗转难眠。细雨轻轻拍打窗户,我问道已经三更天了还没睡。思虑无聊,为什么偏偏在春天这样,愁苦和病痛接连而至。红桥曲巷中迷失了征骑,曾经举杯劝酒,偷写词句,宝钗拨弄火焰时我已经半醉。这样的时节怎么能入睡,憔悴得更显得腰肢纤细。那枕边的莺声,何时才能慰藉我。枝头的春色如今剩下多少,害怕粉红的花瓣被雨打落,檀心也随之破碎。苍天为何如此怨恨,我也有这么多泪水。
作者介绍:沈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春夜,诗人因病卧床,听着窗外的细雨,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却因病痛而无法享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遗憾与无奈。
这首词展现了诗人对春夜的深刻感受,尽管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对身患疾病的诗人而言,春夜的美好却成了无尽的愁苦。诗中的细雨、帘幕、灯光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柔美的氛围。诗人用“晚风厉”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凛冽的情境中,随之而来的“灯忽暗”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挣扎与无奈。
诗人以“怎偏我逢春,愁病相继”直接抒发了自己的痛苦,显示出对春天的无奈和失落。后半部分回忆往昔的欢愉,如“曾持酒低劝”,对比当前的憔悴,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尤其是“那枕上莺声,何日相慰”一句,传达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细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展现出因病痛而带来的无奈与愁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灯忽暗”是象征什么?
诗人对春天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