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4:04
兰陵王 至日寄蕙仙,计时当在道中
作者:梁启超 〔清代〕
暝烟直,织就一天愁色。阑干外无限庭芜,付与斜阳尽狼藉。
良期渺难得。遮莫年华虚掷,迢迢夜。梦去愁来,还似年时倦游客。
天涯数行迹。念衾冷舟篷,灯暗亭壁。篮舆扶下正无力。
又月店鸡声,霜桥马影,催人晨起趁晚驿。夜凉怎将息。
凄寂。共今夕,共目断行云,江树南北,芳痕触处情无极。
有织锦留墨,唾绒凝碧,思量无寐。又淡月,照帘隙。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寂寞的夜晚,诗人感受到深深的愁苦与无奈。夜色渐深,天边烟雾弥漫,似乎织就了一整天的愁苦。阑干外的庭院杂草丛生,斜阳洒下的余晖使得一切显得狼藉。良辰美景难以获得,年华白白虚掷。夜晚漫漫,梦与愁交替,仿佛仍旧是当年疲惫的游子。
在这天涯的旅途中,留下多少行迹。冷风透过被子,孤舟之上,灯火昏暗,亭子墙壁也暗淡无光。即便是篮舆被扶下,已无力支撑。夜里,鸡声在月店响起,霜桥的马影在催促着人们早起赶路。夜晚的凉意令人难以安息,感到凄清无比。此时此刻,仰望着断行的云,江边的树木南北相对,触动着那无尽的情思。那墨色的织锦,唾涎凝结的绒毛,思绪如此繁杂,无法入眠。淡淡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耀而来。
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饮冰室主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变革,强调学习西方的思想与文化。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末民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迁之际。诗人面临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情感的迷茫,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感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暝烟直,织就一天愁色”,生动地描绘出夜幕降临时的忧伤气氛,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情感基调。接着,诗人通过对庭院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感。
在情绪的渲染上,诗人运用了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冷舟篷”、“灯暗亭壁”,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外在环境的凄清,也隐喻了内心的孤寂。同时,诗中反复出现的“夜”、“梦”、“愁”等字眼,加深了诗人的失落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无奈与惆怅。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通过对月光、云朵、江树的描写,意象的交错让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情感上更是深邃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良期”指的是:
A. 美好的时光
B. 旅行的时间
C. 未来的希望
诗人对“夜”的描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兴奋
B. 孤独与忧愁
C. 无奈与快乐
“月店鸡声”中的“鸡声”暗示了什么?
A. 早晨的到来
B. 夜晚的宁静
C. 过去的美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