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03:01
采桑妇
作者: 汪遵 〔唐代〕
为报踌躇陌上郎,
蚕饥日晚妾心忙。
本来若爱黄金好,
不肯携笼更采桑。
为了报答在陌上犹豫的年轻男子,
晚上的蚕儿饿了,我的心思很忙。
如果真的喜欢黄金的财富,
我又何必再携带笼子去采桑呢?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采桑妇”这一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代表着劳动的女性,表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诗中提到的“陌上郎”也可以看作是古代恋爱文化的一种象征。
作者介绍:汪遵,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其诗风清秀,善于描写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情感在文学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诗人通过描写采桑妇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情感和劳动的双重重视。
《采桑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的“陌上郎”代表着一种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期待和对生活的责任。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承担着多重角色,既要照顾家庭又渴望爱情。诗中提到的“若爱黄金好”,反映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感情与物质之间的挣扎。整首诗的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心理。汪遵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使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境,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爱情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展现出女性对家庭、爱情与物质生活的复杂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陌上郎”指的是:
A. 亲人
B. 陌生的男子
C. 朋友
D. 同事
诗人通过“蚕饥”表明了: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C. 对爱情的期待
D. 对生活的无奈
“不肯携笼更采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爱情的追求
B. 对物质的向往
C. 对责任的坚持
D. 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1-B,2-B,3-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