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7:59
鲜鲫经年秘醽醁,
团脐紫蟹脂填腹。
后春莼茁活如酥,
先社姜芽肥胜肉。
鸟子累累何足道,
点缀盘飧亦时欲。
淮南风俗事瓶罂,
方法相传竟留蓄。
且同千里寄鹅毛,
何用孜孜饮麋鹿。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的美食,通过对当地特产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鲜的鲫鱼经过长年的腌制,味道鲜美;紫色的蟹肉丰腴可口;春天的莼菜嫩滑如酥,初夏的姜芽肥美胜过肉类。那些小鸟虽然数量众多,但并不值得一提,只是点缀了我们的餐桌。淮南的风俗与美食通过瓶罂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即使远隔千里,我依然可以寄去一封鹅毛信,何必为了饮酒而奔波于鹿群之间呢?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气魄,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写于苏轼被贬至扬州期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低谷。然而,扬州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让他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此诗不仅反映了他对地方美食的赞美,也表现出他在困境中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这首诗以美食为切入点,借助对扬州特产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诗中对美食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扬州的风土人情,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通过使用“鲜鲫”、“紫蟹”等具体的食材,诗人唤起读者的味觉体验,使人仿佛置身于扬州的美食之中。尤其是“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一句,生动描绘出春夏之交的美味,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激。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强调即使身在他乡,寄托情感的方式也可以很简单,轻松而富有诗意。整首诗结合了对美食的赞美与对生活的哲思,充满了人情味,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诗通过对扬州特产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强调在生活中寻找简单的快乐,传达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选择题:诗中“鲜鲫”指的是?
A. 干鲫鱼
B. 新鲜的鲫鱼
C. 腌制的鲫鱼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后春莼茁活如__”表达了莼菜的口感。
判断题:诗中强调了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地方特色。
A. 对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