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5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58:19
儿童笑使君,忧愠长悄悄。
谁拈白接,令跨金騕褭。
东风吹湿雪,手冷怯清晓。
忽发两鸣髇,相趁飞小。
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
吟诗忘鞭辔,不语头自掉。
归来仍脱粟,盐豉煮芹蓼。
何似雷将军,两眼霜鹘皎。
黑头已为将,百战意未了。
马上倒银瓶,得兔不暇燎。
少年负奇志,蹭蹬百忧绕。
回首英雄人,老死已不少。
青春还一梦,余年真过鸟。
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
这首诗描写了儿童的欢笑让君主忧愁消散,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虑。有人提着白色的猎枪,骑着金色的马,东风吹来,雪花湿润,手冷得让人怯于清晨的寒气。忽然间,听见两只小鸟鸣叫,飞翔而去。放弓长啸,目送孤鸿高飞。吟诗时忘却了缰绳,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放松。归来后依然在处理庄稼,煮盐和豆豉,吃着芹菜。与雷将军相比,他的两眼如同霜降下的鹘鸟般明亮。黑头发的他已经成为将军,但他战斗的意志却未曾消亡。马上打翻银瓶,捕到兔子却来不及烧烤。少年时心怀壮志,然而忧愁却如影随形。回首英雄已逝,死去的也不少。青春不过是一场梦,余生似乎在飞鸟中流逝。不要再登上呼鹰台,自己一生也曾嘲笑刘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曾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世推崇。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时期,反映了他对青春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猎鸟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以及对逝去岁月的忧伤。
苏轼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儿童的欢笑与君主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诗中多处运用自然景象,如“东风吹湿雪”,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也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在描述猎鸟的过程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一句,既表现了猎人的豪情,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在描绘具体场景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儿童”象征什么?
A. 纯真与快乐
B. 忧愁与烦恼
C. 英雄与理想
“孤鸿”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A. 自由与孤独
B. 美丽与和谐
C. 热情与奋斗
苏轼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A. 生活富足
B. 被贬时期
C. 青春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