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0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08:56
喜雨歌
作者:吴潜 〔宋代〕
南州六月天不雨,千里川原成赤土。
禾黍盈畴强半枯,桔槹遍野民劳苦。
望云仰见日在天,旱魃肆虐如焚煎。
冯夷匿渊恐波竭,夸娥走海愁山然。
天外悠然片云起,倏忽走腾八埏里。
猛风惊电白昼昏,霹雳一声蛟蜃起。
马上谁把天瓢倾,须臾陆地波涛生。
禾黍芃芃复故秀,群黎载道生欢声。
秋来尚见时丰阜,会须售粲三钱斗。
官家燮理当有人,太史还看书大有。
这首诗描绘了南方地区在六月时的干旱景象,千里土地变成了赤土,田里的禾苗大多干枯,田野里的桔树也遍布了劳苦的农民。望着天空中的云朵,太阳高高在上,干旱的魔鬼在肆虐,像是把土地煎烤一样。冯夷(风神)躲在深渊中,害怕波涛会枯竭,夸娥(海神)在海上奔走,忧愁山川的干枯。天边忽然出现了一片轻云,瞬间在八埏之间飞舞。猛烈的风和闪电使白昼变得昏暗,霹雳一声,蛟龙和蜃气也随之而起。马上谁把天的瓢倾倒,片刻之间陆地便波涛翻滚。禾苗又恢复了生机,百姓们欢声载道。秋天来临时,丰收的景象一定会出现,应该能够卖出三钱一斗的粮食。官府的调理必然有人在负责,太史(天文学家)也会看书而得出丰收的预兆。
作者介绍:吴潜,字子华,号潜溪,宋代诗人,生活在南方地区,以诗歌为主,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民生状况。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方的干旱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干旱的无奈和对雨水的渴望,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和对丰收的期待。
《喜雨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六月的干旱与随之而来的及时雨。首句就交代了干旱的背景,诗人以“南州六月天不雨”开篇,直接点出了时节与天气的矛盾,接着通过“千里川原成赤土”展现了土地的贫瘠。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干旱的严重,也为后面的情景转变埋下伏笔。
接着,诗人通过“禾黍盈畴强半枯,桔槹遍野民劳苦”描绘了田地和农民的困境,生动地展示了干旱对农业的破坏。这里的“禾黍”和“桔槹”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农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当雨水终于来临时,诗人用“天外悠然片云起,倏忽走腾八埏里”表现出雨的来临是多么突如其来,仿佛是久违的恩泽。紧接着,诗人用“猛风惊电白昼昏,霹雳一声蛟蜃起”描绘了风暴来临的壮观场景,突显了自然的力量。
最后,诗人描绘了雨水滋润后大地复苏的景象,农作物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欢声笑语,展现了希望与生机。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细致观察,更是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丰收的美好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干旱与及时雨的主题展开,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农民的艰辛,表现了对雨水的渴望和丰收的期待,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斗的渴望
B. 对自然的敬畏与人间的希望
C. 对历史的回忆
“禾黍盈畴强半枯”中的“禾黍”指的是什么?
A. 水稻和小麦
B. 农作物
C. 野草
在诗中,雨水的来临被比喻成什么?
A. 天上的星星
B. 天瓢倾倒
C. 风暴来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