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十三日再赋二首其一以赞使君是日对花赋此韵》

时间: 2025-07-28 20:15:20

诗句

我丈风流元佑枝,晴轩雨雹笔端迷。

从容文武一时了,赋罢木犀观水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15:20

原文展示

我丈风流元佑枝,晴轩雨雹笔端迷。
从容文武一时了,赋罢木犀观水犀。

白话文翻译

我在阳光下的美好时光,仿佛是元佑年间的风流人物,在晴朗的书房中,外面却是雨雹交加,让我在写作时感到迷惑。
文才和武略都已尽数展现,我在写完这首诗后,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木犀花,观望着水中的犀牛。

注释

  • :在这里指“我”。
  • 风流:指风度和才华,形容人的气质和才情。
  • 元佑:指北宋元佑年间,特指政治、文化上较为繁荣的时期。
  • 晴轩:晴朗的书房,指作者的创作环境。
  • 雨雹:指天气的变化,象征外界的动荡。
  • 从容:形容心情平静,毫不慌乱。
  • 文武一时了:文采和武力齐全,且在此时得以展示。
  • 木犀:一种香花,代表高雅和清新。
  • 水犀:指水中的犀牛,象征隐逸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季常,号石涧,南宋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生于江苏。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特定的时节,正值花开的季节,诗人对大自然的景色产生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起首两句以“我丈风流元佑枝”开头,诗人以自谦的方式,将自己的才华与元佑年间的风流人物相提并论,显示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自我期许;而“晴轩雨雹笔端迷”则通过天气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在创作时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内心的迷惘。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突显出诗人面对自然的感知与反应。

接下来的两句“从容文武一时了,赋罢木犀观水犀”则从容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文武双全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闲适的态度。在写完诗作后,诗人选择静下心来,享受自然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传达出一种人生的洒脱与从容。整首诗在结构上兼具对比与和谐,情感上既有自省,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丈风流元佑枝:诗人以“丈”自称,表现出谦逊,同时将自己与历史的风流人物相提并论,体现出自我价值的追求。
  2. 晴轩雨雹笔端迷:晴好的书房外却是恶劣天气,表明诗人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影响,表现出一种迷茫。
  3. 从容文武一时了:强调个人的才华与能力在此时完全展现,表现出自信。
  4. 赋罢木犀观水犀:写完诗后,诗人选择静下心来欣赏自然,展示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晴轩与雨雹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隐喻:木犀与水犀象征着诗人的高雅情趣与对自然的向往。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传达了诗人在面对外界变化时的自信与从容,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流:象征才华与风度。
  • 晴轩:代表创作的环境与内心的宁静。
  • 雨雹:暗示外界的动荡与不安。
  • 木犀:象征高雅与纯净的生活追求。
  • 水犀:隐喻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陈与义的字是什么?

    • A. 季常
    • B. 义士
    • C. 诗人
  2. “晴轩雨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和谐
    • B. 对比
    • C. 安宁
  3. 诗中提到的“水犀”象征着什么?

    • A. 动荡
    • B. 宁静
    • C. 繁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
  • 王维《鹿柴》: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与本诗有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陈与义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晓宴 春晚 人日梅花病中作 卢溪道中 望月怀友(一作寄人) 伤思 喜浑吉见访 送人隐居(一作卢逸人隐居) 九子坡闻鹧鸪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鹵字旁的字 包含祚的词语有哪些 尢字旁的字 食甘寝安 包含獐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军纪 鬥字旁的字 浮翠流丹 阮氏酒 清絶 劬劳之恩 减灶之计 惹是招非 吮痈噬痔 邻结尾的成语 纱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末行 爪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