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3:53
作者: 黄遵宪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一炬成焦土,先人此敝庐。
有家真壁立,无树可巢居。
小妇啼开箧,群童喜荷锄。
苔花经雨长,狼藉满家书。
这把火焰化为焦土,先人的房子已经破烂不堪。
虽然有家,但墙壁正好竖立,却没有树可以栖息。
年轻的妻子在哭泣中打开箱子,孩子们高兴地拿着锄头。
苔藓和花草经过雨水滋润而生长,家中的书籍却满是狼藉。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1905),清末政治家、诗人和翻译家,是维新派的重要成员。他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变革,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家庭生活的破败,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家园破坏的深切感受。
《乱后归家 其三》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后归家的惨状,展现了诗人对故土沦陷的无奈与悲痛。首句“一炬成焦土”,直接交代了火焰的肆虐,带出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接着,诗人提到“先人此敝庐”,不仅表达了对先辈遗产的怀念,也流露出对家园的深深惋惜。虽然家仍在,但“无树可巢居”却让人感到无处可栖,仿佛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接下来的“小妇啼开箧”,描绘了年轻妻子因丧失家园而悲伤的情景,孩子们却在“喜荷锄”中流露出天真无邪,与家庭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们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希望。最后一句“苔花经雨长,狼藉满家书”则与前面的悲伤形成对比,苔花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但满地狼藉的书籍却暗示着文化的破灭和心灵的荒芜。整首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家园破坏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人们的坚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家庭的破败与生存的艰难,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痛的控诉,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努力生活的坚韧精神。
诗词测试:
诗中“一炬成焦土”指代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家园的毁灭
C. 文化的传承
“小妇啼开箧”中,小妇的情感状态是?
A. 开心
B. 悲伤
C. 思念
诗中“群童喜荷锄”表现了什么?
A. 孩子的无知
B. 孩子的乐观
C. 孩子的懵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