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八》

时间: 2025-04-24 02:40:43

诗句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2:40:43

原文展示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斸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芎藭(即香草)在蜀道生长,以及白芷(白芷也是一种草药)从江南来到这里。它们在漂流至关辅之地时,依然保有芳香与甘美。诗人描绘了它们翠绿的茎叶,清晨的露水轻轻覆盖其上。等到它们未开花、尚未结果时,正好可以用来装满筐篮。转眼到了秋天,植物们渐渐衰老,苦寒的天气让人无法忍受。诗人最后表达了对这些微小植物的感慨,从而感到惭愧。

注释

  • 芎藭:一种香草,常用于中药,生长在蜀道。
  • 白芷: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调味和药用,主要生长在江南。
  • 漂流:指植物的传播和生长,隐喻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
  • 濯濯:形容翠绿而湿润的样子。
  • 愔愔:形容清静安宁,常用来描绘清晨的露水。
  • 秋节:指秋天的季节,表示植物的衰老。
  • 斸根:指砍掉根部,取出果实的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创作了大量诗词散文,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受到后人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是在苏轼与弟弟苏辙的交流中写就,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这首诗写于他在黄州的生活时期,表达了对草木生命的感悟,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草木为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变化。诗人在描述芎藭和白芷的生长过程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引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展现出草木在不同地域的顽强生命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通过“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表现出自然的韧性,尽管环境变化,草木依然保持其特有的香气和甘美。

而后,诗中描绘的“濯濯翠茎满,愔愔清露涵”,不仅展现出草木生机盎然的景象,更通过清露给人以清新之感,暗示生命的纯洁与希望。但随着“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的转折,诗人对生命的无常和衰败有了更深的思考。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结束,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惋惜。最后一句“对此微物惭”则是透过对草木微小生命的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谦卑与自省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芎藭生蜀道:描绘了芎藭在蜀道生长的情景,表现出自然界的丰富多样。
  2. 白芷来江南:白芷在江南生长,暗示地域的差异。
  3. 漂流到关辅:植物随着水流传播,展现出自然界的流动性。
  4. 犹不失芳甘:无论身处何地,植物的特性始终不变。
  5. 濯濯翠茎满: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翠绿的茎叶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新。
  6. 愔愔清露涵:清晨的露水静静地覆盖在草木上,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7. 及其未花实:未开花的植物,正是它们成长的阶段。
  8. 可以资筐篮:表达了植物的实用性,暗含对自然的感恩。
  9. 秋节忽已老:时间的流逝,植物渐渐衰老,感慨时光的无情。
  10. 苦寒非所堪:寒冷的天气让生命变得艰难。
  11. 斸根取其实:对生命的收获与结束的思考,隐喻人生的无常。
  12. 对此微物惭:对微小生命的敬畏与自省,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的生长与人生的起伏相对比,展现生命的无常。
  • 拟人:通过“愔愔清露涵”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草木的生长与衰败,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敬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认同与谦卑的态度。这种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芎藭:象征香气与生命力,代表自然的丰富。
  • 白芷:象征美好与药用价值,传递人对自然的依赖。
  • 露水:象征清新与纯净,传递生命的滋养与希望。
  • 秋节: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退,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这两句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草木的生长环境
    • B. 草木的药用价值
    • C. 草木的凋零
  2.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这句中的“资”是什么意思?

    • A. 赠予
    • B. 用来
    • C. 资助
  3. 最后一句“对这微物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惭愧
    •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八》同样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苏轼则更关注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查询

迓泉守晚宿囊山 行安溪道中 谢傅参议彦济惠笋用山谷韵 闲居 仙霞道中阻雨 仙霞道中 夏日陈应求见访 喜雨 西园招陈彦招同饮 西郊步武地春将老矣不能一往朝吉侄今日为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砌词捏控 酉字旁的字 黑字旁的字 愧辱 高位厚禄 犬字旁的字 鬥字旁的字 怀质抱真 羊羔美酒 显昭 包含庇的词语有哪些 剪发披缁 虫蛾 秃宝盖的字 封妻荫子 包含滥的成语 威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