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5:11
比观仲结诸公课会皆勍敌也行就举南宫作此赠
作者: 李流谦 〔宋代〕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文章的末流虽说是科举,但却是东拼西凑的语言,得者自夸,失者感到羞耻,贤者与否往往在其中难分。一官之职生来就像是北辕求适楚,诸君堂堂如万骑将,自然有足够的能力来捉拿敌人。然而,收拾波澜却如同在盆中,怎能不怕蛟龙在水中挣扎呢?随手拈来的都是三昧,何必拘泥于些许的准备。朝夕不停地在书桌前缀缀,珠玉的牵连更让人斗富争奇。谈论如同过秦的古意,赋的题材也有两都的杰出句子。今早次第向我展示,耳边传来震惊的声音。华歆的才华可放在龙头,牧之又岂肯屈居第五?我对虚幻的弦感到痛苦,却没时间与你们一起执旗鼓。请你们不要因为小敌而怯懦,今天的霸主就在此时此举。归来后净化科场的业绩,另立门户于斯文之外。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经历了科举的艰辛,作品多反映对时局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科举考试前夕,反映了作者对科举竞争的深切思考与对功名的冷静分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李流谦的《比观仲结诸公课会皆勍敌也行就举南宫作此赠》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竞争残酷与人性的复杂。诗中通过对“得者矜夸,失者羞”的描写,清晰地展现了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与社会责任。作者以“北辕求适楚”自喻,表达了对科举目标偏离的无奈。
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通过“蛟龙愁窘步”,形象地传达出在竞争激烈的科举环境中,个体的脆弱与挣扎。诗人对“华歆”的提及,既是对才华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世人对文人地位的渴望。整体上,诗歌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个人成败的冷静分析,又有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科举的批判,对人才竞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理想的坚持。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华歆”是指:
A. 一位战将
B. 一位文学家
C. 一位政治家
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
A. 积极面对
B. 反思批判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