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2:36
芳洲面林薄,山响疏泉落。
小绿缀肥梅,疏青陨惊箨。
周遭不盈丈,思与江湖廓。
幽人百虚空,得立听鸣壑。
物我偶俱忘,何必知鱼乐。
这片芳香的洲面上,林木稀薄,山间响起稀疏的泉水流落的声音。小小的绿色梅花点缀在丰腴的梅树上,稀疏的青色竹叶偶尔也会因风吹落,令我惊愕。四周的空间不满一丈,思绪却与江湖的广阔相连。幽静的人在这片空灵之地,听着山谷间的鸣响,心灵得以宁静与忘却。物我两者都暂时忘记,何必再去探知鱼儿的快乐呢?
李弥逊,字子才,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士族,曾任职于官府,因其作品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以自然景物为主,追求清幽、淡雅的情感表达。
《群玉五咏·百花洲》创作于李弥逊的隐居时期,诗人常常沉浸在自然中,体悟人生,借景抒情,表达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淡泊。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自然场景,反映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
《百花洲》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开头两句“芳洲面林薄,山响疏泉落”,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环境,芳香的洲面与稀疏的林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幽远的气息。接下来的“小绿缀肥梅,疏青陨惊箨”,则通过细致的意象描绘,传达了春天的生命力和自然的活力。
诗人用“周遭不盈丈,思与江湖廓”表达了身处幽境却心向广阔的情感。这里的“丈”字既体现了空间的局限,也传达了诗人心灵的广袤与自由。他在幽静的自然中,能“得立听鸣壑”,即便身处人迹罕至之地,内心却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声音,达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最后两句“物我偶俱忘,何必知鱼乐”则升华了诗的主题。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世俗的纷扰,体现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这样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既不求声名显赫,也不在意世俗的快乐,而是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表达了李弥逊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事物的淡泊态度。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A. 高山耸立
B. 芳香的洲面与稀疏的树林
C. 繁花似锦的花园
“得立听鸣壑”中“鸣壑”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山谷的声音
C. 河流的声音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A. 渴望追求名利
B. 淡泊宁静,心灵自得
C. 关注他人的快乐
《百花洲》与柳宗元的《江雪》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意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然有异,但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