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厓山吊古》

时间: 2025-05-02 14:41:02

诗句

厓山驻跸此何时,满地尘氛势莫支。

赖有忠臣同效死,空令战士尽含悲。

慈元庙食依荒岛,幼帝行宫傍海湄。

感慨兴亡堪堕泪,夕阳秋草对残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41:02

原文展示:

厓山驻跸此何时,满地尘氛势莫支。
赖有忠臣同效死,空令战士尽含悲。
慈元庙食依荒岛,幼帝行宫傍海湄。
感慨兴亡堪堕泪,夕阳秋草对残碑。

白话文翻译:

厓山停留在这里是什么时候呢?满地的尘埃弥漫,气势难以支撑。
幸好有忠臣愿意同仇敌忾,结果只让战士们都感到悲伤。
慈元庙的祭祀依然在荒岛上进行,幼帝的行宫则依傍海岸。
感慨兴亡的历史,让人不禁落泪,夕阳下秋草与残碑对望。

注释:

  1. 厓山:指的是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
  2. 驻跸:停留、驻足。
  3. 尘氛:尘土和气氛,形容环境的萧条。
  4. 忠臣:指那些忠于国家和君主的人。
  5. 慈元庙:为祭祀慈元帝的庙宇,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皇帝。
  6. 幼帝:指年幼的皇帝,象征着无辜和被迫卷入战争的悲惨命运。
  7. 感慨:感慨万千,情感的流露。
  8. 残碑:指历史的遗迹,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凋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于蕃,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抒情诗闻名,作品多反映历史兴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写作于明代,时代背景动荡不安,国家频繁更迭。诗人通过对厓山的驻足,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忠臣和战士们悲惨命运的同情。

诗歌鉴赏:

《厓山吊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思考的古诗,邓于蕃通过对厓山的描绘,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兴亡紧密结合。诗的开篇以“厓山驻跸此何时”引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深思,给人以强烈的时空交错感。接着,诗人通过“满地尘氛势莫支”的描写,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萧条感受传达出来,令人感受到一种悲伤和无力感。

诗中的忠臣与战士形成鲜明对比,忠臣的忠诚与战士的悲伤让人感慨万千,映射出一个国家在动荡中忠诚与悲哀交织的复杂情感。尤其是“空令战士尽含悲”,更是将这种情感升华,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

后两联则通过“慈元庙食依荒岛”和“幼帝行宫傍海湄”的描绘,将历史与现实再次结合,展现出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力。最后一句“夕阳秋草对残碑”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夕阳象征着结束,而秋草与残碑则暗示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遗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厓山驻跸此何时:问厓山何时停留,暗示历史的久远与不可追溯。
    • 满地尘氛势莫支:描绘环境的萧条,尘土弥漫,氛围沉重。
    • 赖有忠臣同效死:忠臣之死,表明为国捐躯的决心。
    • 空令战士尽含悲:战士们的悲伤与忠诚形成对照,表现出无奈的情感。
    • 慈元庙食依荒岛:历史的祭祀仍在继续,但地点的荒凉昭示了历史的变迁。
    • 幼帝行宫傍海湄:年幼的皇帝,象征着无辜与被动。
    • 感慨兴亡堪堕泪: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引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 夕阳秋草对残碑:夕阳下的秋草,与残碑形成对比,象征着历史的遗迹与情感的沉淀。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的沧桑比作夕阳,体现了诗人的感慨。
    • 拟人:通过“对残碑”赋予历史遗迹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3. 主题思想:整体上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对忠臣和战士悲惨命运的同情,激发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1. 厓山:象征着历史的定格与时间的流逝。
  2. 尘氛:显示出环境的萧条,暗示着国家的动荡。
  3. 忠臣:象征着忠诚与牺牲精神。
  4. 战士:表现出为国家奋斗的悲壮情感。
  5. 慈元庙:象征着历史的祭奠,寄托了对故国的追思。
  6. 夕阳、秋草、残碑:共同构成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厓山吊古》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邓于蕃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幼帝”指的是?

    • A. 年轻的皇帝
    • B. 老年的皇帝
    • C. 没有权力的皇帝
    • D. 退位的皇帝
  3. “夕阳秋草对残碑”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历史的追忆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战争的憎恨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的悲伤。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历史变迁带来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邓于蕃《厓山吊古》杜甫《登高》:两首诗均表现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但邓于蕃更侧重于对忠臣与战士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查询

閒咏 菜羹 野步 霜天晓角(为夜游湖作) 送邦达邦操弟同恪赴省 王君便衣挽章其子迁其母同穴 和潘倅新溪七首 谒茔 观插秧 壬子岁送方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龠字旁的字 群山四应 幸窦 香字旁的字 玉角 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上介 中外合壁 户字头的字 立刀旁的字 红开头的成语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满盘皆输 宸州 打赤脚 采字头的字 任重至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