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3:14
不为痴顽怒,那知气数穷。
省躬虽老子,得性自天公。
每见黎民变,难教圣子聪。
顾非湖海地,安得有鱼龙。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诗人不因为愚昧和顽固而生气,谁能知道命运的尽头呢?即便我年纪已长,仍然保持着对天性和真理的追求。每当看到百姓的变化,真希望能教导那些被称为圣子的年轻人更加聪明。而这非湖海之地,又怎能有鱼龙之类的生物呢?
本诗涉及的典故主要体现在对古代贤人的尊崇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上。诗中的“圣子”可以联系到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后代人才的期望,而“湖海”则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与不同的环境。
作者介绍:苏仲,明代诗人,生于动荡时代,生活在士人阶层,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性探讨。
创作背景:诗成于明代,正值社会变革与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此诗反映对社会时局的关心与忧虑,同时表达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责子赋此自解》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思与无奈。诗开篇以“不为痴顽怒”告诫自己不应因他人的愚昧与顽固而生气,这一态度体现了诗人的宽容与豁达。接着,诗人反思自身,尽管年岁已高,依然追求真理,这表现了对自我修养的重视与不懈追求。接下来的两句则流露出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诗人对黎民的变化感到无奈,认为即使有才华的年轻人也难以看清世事,这种感慨增添了诗的沉重感。
最后一句“顾非湖海地,安得有鱼龙”则以“鱼龙”作为象征,表达了在不利的环境中难以出人才的无奈。整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关注与对人才培养的忧虑。
诗中提到的“圣子”指的是:
A. 年轻有为的人
B. 古代的圣人
C. 学识渊博的长者
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是:
A. 愤怒与不满
B. 理解与反思
C. 忽视与漠然
“鱼龙”在诗中象征:
A. 普通百姓
B. 天才与人才
C. 自然与和谐